Skip to Content

大腸直腸癌

作者: 
邱文彥 醫師 / 張瑋珊 放射師
定義

 n  解剖構造:

一般人常說的大腸是由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組合而成,總長度約為120~150公分,加上最後長度約為10公分的直腸,組合成我們的下消化道。

n  功能:

食物經由胃及小腸消化吸收後,剩餘的殘渣及水分來到大腸,再由大腸吸收大部分的水分及電解質。

症狀

  1.排便習慣改變

   經常性便秘或腹瀉,或是交替出現

 2.糞便帶血或黏液

 3.糞便形狀改變

   糞便形狀變細小

 4.裡急後重,常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便意

   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但又解不大出來。較常是直腸癌的症狀。

 5.腹痛

 6.腹脹、多氣、多屁

 7.貧血

  8.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病因

 n  形成原因:

大腸直腸癌是因腸粘膜腺細胞不受控制的增生,並向週邊組織侵犯,或向身體各處轉移所造成,形成大腸直腸癌的原因目前可分成三種:

第一種為偶發性大腸癌,約佔所有大腸癌患者的70%,此種病人引起腸粘膜腺細胞癌化的確切原因仍然是未知數,但根據統計通常與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習習相關,如少吃蔬果常吃精碾的穀類、大量的肉類跟動物性脂肪與油炸燒烤類等常見致癌物、缺乏運動、肥胖。這些致癌物的累積會導致體內的基因漸漸發生變異,使腸黏膜腺細胞產生腺瘤性瘜肉,而隨著基因變異的逐漸累積,這些腺瘤性瘜肉進展成細胞不良化生,導致癌細胞的大量產生。

第二種為家族性大腸癌,約佔所有大腸癌患者的25%。若家人有罹患大腸癌,研究顯示其他家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1.5倍,但是目前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還尚未確定,可能與基因的變異與缺陷有關。

第三種為遺傳性大腸癌佔所有大腸癌中的5%。這種遺傳性大腸癌的基因缺陷已被找出及證實,比較常見的有家族遺傳性大腸瘜肉增生症以及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

n  好發年齡:

一般而言大腸癌好發於年紀較大者,從40-45歲開始隨年紀增加而增加,男女發生率略相等。

檢查與診斷

   

  軟式結腸纖維鏡檢查可檢查到降結腸,全大腸檢查則要需要做纖維大腸鏡或鋇劑灌腸X光攝影,大腸鏡可同時作病理切片、息肉切除,但是腫瘤太大時大腸鏡會無法通過而無法完成全大腸鏡檢,鋇劑灌腸攝影則常做雙重對比顯影灌腸,典型的大腸癌可以看到所謂的"蘋果核病灶",但大腸阻塞時則不宜灌空氣。另外因為大腸癌容易肝臟或腹部淋巴腺或肺部轉移,故還要加做腹部超音波或腹部電腦斷層以及胸部X光以整體評估。

治療

n  手術: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只有手術切除後病人才有根治的機會。手術分為局部切除及根除性切除,局部切除只適用在前期的大腸直腸癌,而大部分的腫瘤仍需接受根除性切除以達到降低復發率及增加存活率。根除性切除手術必需要有足夠的安全切除距離,並清除足夠的淋巴結組織、血管、周圍肌膜、脂肪、軟組織。但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大腸直腸癌病患在診斷時已有遠處轉移或局部嚴重侵犯而無法作根除性切除,但如不切除,腫瘤繼續生長可能會造成阻塞、出血,則病人會因腸阻塞、貧血而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死亡,因此,手術切除仍有所幫助。事實上,大腸的長度約150公分,切掉部分的大腸對人體影響不大,且只有部份病人需永久使用人工肛門。

n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是以施打化學藥物來破壞身體中癌細胞的生長,是屬於全身性的一種治療。除了手術治療之外,化學治療在第二期、第三期的大腸癌或合併其他危險因子等,扮演著術前或術後輔助性治療的角色,除此之外,對於晚期無法開刀或遠端轉移的患者,化學治療也具有緩解的作用。

 

n  放射線治療:

分成術前放射線治療、術後放射線治療及緩解性放射線治療。

術前放射線治療:主要使用在局部晚期直腸癌之病人,目的是減少局部復發及增加保留肛門比例。

現行初診斷的直腸癌,若臨床分期為局部晚期,目前是依照德國直腸癌研究(CAO/ARO/AIO-94 [1])的結果,術前化學治療加上放射線治療比術後的輔助治療能改善局部復發率(13%降至6%),並且增加肛門保留率從19%39%

術後放射線治療:主要針對手術後病理組織中發現有風險因子的病人,如局部晚期(T3)或淋巴轉移(N1)的直腸癌、已侵犯或沾黏到周圍器官或腹膜(T4)的大腸癌,目的是增加局部控制率與增加存活率。

在腸胃道腫瘤研究小組 (GITSG GI-7175 [2]研究裡,曾發表了針對局部晚期或是淋巴轉移的直腸癌在手術後接受化學治療加上放射線治療後,可改善總體10年存活率從27%45%

緩解性放射線治療:當病人因無法開刀的腫瘤造成局部疼痛、腸阻塞或出血的現象時,或者遠端轉移,放射線治療都可以用來緩解病人的不適情形,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增加局部腫瘤控制時間,或是延長病人存活(如腦部轉移接受緩和性腦部放射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放射線治療有哪些副作用呢?
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是由照射範圍內的正常組織(如膀胱或直腸本身)受到傷害所引起,所以是有照射到的範圍才會有副作用發生,和化學治療所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較不一樣。大腸直腸癌病人在治療期間常見的副作用有:腹瀉、頻尿、食慾差等症狀,因此在治療期間需固定回放射腫瘤科醫師門診,讓醫師可以即時做處置,這些急性症狀往往在放射治療結束後數周內即會獲得改善。

 

腹瀉的副作用要怎麼照護呢?

1.      腹瀉的照護方法以全流質食物為主,如白稀飯、清淡的肉湯。

2.      避免易引起脹氣的食物,如豆類、地瓜。

由於腹瀉會流失較多的鉀離子,可補充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如:香蕉、馬鈴薯、橘子、杏仁。 

 

n  其他治療:

 

對於晚期或治療後復發的大腸直腸癌病人,也可經由醫師評估後使用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

衛教資訊

 |有哪些預防方法呢?

n  飲食

減少進食高動物性脂肪、糖及油炸燒烤類、多攝取高纖維食物

n  運動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n  排便

固定每天排便

|我可以做哪些篩檢呢?

n  一般民眾:

50~75歲民眾,政府補助每2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呈現陽性再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n  父母或兄弟姊妹曾罹患大腸癌:

建議50歲後每5年做1次大腸鏡檢查。

n   家族性瘜肉症、曾罹患大腸癌或有潰瘍性大腸炎

建議每12年做1次大腸鏡檢查。

|優質團隊|

    大林慈院之大腸直腸癌團隊包含大腸直腸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影像診斷科、病理科及相關之治療團隊。定期舉行多科團隊會議,討論病患病情及制定治療計畫,分析特殊案例或復發個案,並持續追蹤治療之病患,以期提升治療品質,改善病患預後。

 

|參考文獻|

1.  Sauer R, N Engl J Med. 2004 Oct 21; 351(17):1731-40.

 

2.  Thomas PR et al. Radiother Oncol. 1988 Dec; 13(4):2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