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攝護腺癌

作者: 
洪世凱 醫師
定義

        攝護腺癌(又稱為前列腺癌)好發年齡在65 ~ 75歲之間。主要發生在年齡較高的男性病人身上,是前十大癌症中年齡中位數最高者。在台灣,根據衛生署2008年統計資料顯示,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七名,每十萬人口的死亡率為7.7

症狀

  早期攝護腺癌通常沒有症狀,但是如果侵犯到泌尿系統,可能會出現阻塞或刺激的症狀,進而造成尿滯留、血尿或尿失禁等症狀。骨頭是攝護腺癌最容易轉移的地方,會引起骨骼疼痛,嚴重時會造成病理性骨折,甚至壓迫神經導致癱瘓。

病因

   沒有明確的病因,可能跟飲食、年齡、人種及家族史有關。其中以年齡影響最大,年齡越高者,罹病機會越高。

檢查與診斷

    攝護腺癌早期並無明顯徵候,早期診斷主要靠肛門指檢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與攝護腺特異抗原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 的檢查,在確診上,除了病理切片及抽血檢驗之外,我們會安排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和骨頭掃描等相關檢查,以決定分期,進而安排適當治療。

治療

    局限性的攝護腺癌可以選擇根除性切除手術或是放射治療。局部晚期的攝護腺癌可以選擇根除性治療合併荷爾蒙療法。轉移的病人則以荷爾蒙療法為主。

    放射治療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攝護腺癌的治療。目前可以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精準界定攝護腺癌位置,配合電腦輔助治療計畫系統,以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技術或是最新的螺旋圓弧技術(Rapid Arc),給予攝護腺癌極高的致死劑量,而盡量不傷及周邊正常組織,在臨床經驗上的確證明有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放射治療對於骨轉移病變所引起的症狀,比如:疼痛壓迫性骨折或是神經壓迫造成的癱瘓、失禁等神經症狀,治療效果非常顯著。

衛教資訊

    放射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直腸及膀胱的副作用,但大部分病人的耐受性都可以接受。病人可能會出現膀胱炎、腹瀉、直腸炎或是血尿等症狀。少部份的病人可能出現嚴重的出血或尿道狹窄。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新式的放射治療技術已經能夠大幅改善副作用。

    近年來由於醫學進步,經由早期的診斷及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攝護腺癌存活率已大幅提高。大林慈院之攝護腺癌團隊包含泌尿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及相關之治療團隊。定期舉行多科團隊會議,討論病人病情及制定治療計畫,並持續追蹤治療之病患,以期提升治療品質,改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