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鼻咽癌

作者: 
洪世凱 醫師
定義

  鼻咽癌是頭頸部癌症中常見的疾病,主要發生在東南亞地區,尤其以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地區為主。在台灣,根據衛生署在2008年統計資料顯示,鼻咽癌為台灣男性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九名。每年之發生率約每十萬人年有6-7位,遠較西方國家發生率高。鼻咽癌的年齡分布極廣,好發年齡主要在40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比例約為31

症狀

    鼻咽癌初起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出現,常見頸部腫塊。當腫瘤長大時,它可能會表現帶血絲的鼻涕或出血,甚至引起耳鳴、耳痛或重聽。除此之外,因為鼻咽癌長在顱底骨下,所以容易侵犯顱內引起神經症狀,會造成臉部皮膚感覺麻木或有複視現象。

病因

    鼻咽癌發生之原因可能由多重因素所構成,原因可能有種族遺傳因素EB病毒感染或是環境因素所造成。

檢查與診斷

     對於是鼻咽癌的患者,必須施予相關的檢查,以評估原發部位侵犯的範圍、局部淋巴結是否受侵犯,以及有無遠端轉移。鼻咽內視鏡是一種非常簡單與方便的確診方法。它是一種特殊的光學儀器,直接由前鼻孔放入,經過鼻腔直接檢視鼻咽部,如果懷疑有腫瘤,就需要做組織切片,以確定是否有鼻咽癌。確診以後,必須安排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腹部超音波和骨頭掃描等相關檢查,以決定分期,進而安排適當治療。

治療

    鼻咽癌位於鼻腔後方之鼻咽部,不易使用手術切除。但因其對放射線及化療藥物反應佳,故一般鼻咽癌之治療主要仰賴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是利用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高能量放射線來殺除癌細胞。治癒率和腫瘤大小及腫瘤範圍有關係。放射療程約需七至八個星期。在某些情況下,比如有頸部淋巴腫大或是局部晚期的病人,醫生會同時使用化學藥物來治療。

衛教資訊

    放射治療期間,急性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是相當常見的,程度則因人或是治療方式的不同會有些差異,比如口咽黏膜炎、咽喉疼痛、皮膚炎等,這些現象在治療完成後數星期便會逐漸消退。由於放射治療之範圍常包括唾液腺,所以治療後唾液分泌會變得較黏稠及減少,口乾是影響日後生活品質的重要副作用,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新式的放射治療技術已經能夠大幅改善口乾的副作用。在確保局部控制率,但又期望減少病患副作用下,大林慈院陸續引進先進之放射治療技術。從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技術到目前最新的螺旋圓弧技術(Rapid Arc),可以針對病患設計專屬的放射治療計畫,有效地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提高腫瘤控制率

    大林慈院之鼻咽癌團隊包含耳鼻喉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及相關之治療團隊。定期舉行多科團隊會議,討論病患病情及制定治療計畫,分析特殊案例或復發個案,並持續追蹤治療之病患,以期提升治療品質,改善病患預後。早期的鼻咽癌治癒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接受治療以後,大部份病人都能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懷疑有鼻咽癌病徵或家庭病史的人,應盡早找醫生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