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是子宮頸的異常上皮細胞增生,多數是鱗狀上皮癌,腺癌則少見。目前是全球婦女第二常見的癌症(僅次於乳癌),全球目前估計有超過兩百萬名婦女罹患子宮頸癌,每年診斷出的子宮頸癌新病例也高達49萬例。而台灣衛生署統計顯示,民國95年約有1,800多例子宮頸癌新病例,已逐年減少,而早期診斷出之早期病變則逐漸增多。就死亡率而言,200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每10萬婦女人口有近8.3人死於子宮頸癌 。 與子宮頸抹片篩檢普及的國家的經驗相似,癌前病變以及早期子宮頸癌的診斷會增多,所以整體發生率增加但死亡率卻降低。
症狀以不正常出血為主,但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所以定期子宮頸抹片很重要,早期子宮頸可能的表現有陰道出血、接觸出血、有氣味之分泌物甚至腫塊等。後期的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因侵入或擴散的器官而可能有腹痛、腰痛、臀痛或因膀胱、直腸侵犯而有血尿、便血等。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已經由流行病學以及病毒學等方式證實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在有性行為之後,因子宮頸上皮破損,導致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而逐漸產生癌前期變化與侵襲性癌發生,人類乳突病毒有很多種,目前已知具重要角色的是第16、18、31、33型等,而以第16型和第18型最為重要,因此目前已針對病毒感染而開發了一些疫苗。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吸煙、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生產數及家族史等等。
子宮頸癌的偵測主要是利用Pap子宮頸抹片(又稱帕氏抹片)檢查。搭配子宮頸切片可以診斷子宮頸癌,也可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或細胞異常變化,早期發現不僅只需局部切除子宮頸,不需切除子宮,預後也比較好,如果診斷是侵襲性癌症,則視情況還必須安排骨盆腔電腦斷層、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膀胱鏡、靜脈注射腎盂攝影、骨頭掃描等相關檢查,以決定分期、確定侵襲範圍,進而安排適當治療。
子宮頸癌的三種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治療時可能同時採用2種或更多種這些方法,治療方式依疾病分期、病人年紀與體能狀況,而有所不同,通常早期或病患較年輕,可視情況接受局部切除或子宮切除手術,若中晚期或中年老年患者則考慮化療合併放療,若一開始是接受手術治療,術後視病理發現,有些病人還須接受術後放射線治療或放療合併化療。而放射治療療程約需七至八個星期,以外部照射為主,是利用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高能量放射線來殺死體內癌細胞,在有些情況,還會加上近接照射,以加強局部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