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淺談失智症

作者: 
謝昌成 醫師
        從前上菜市場精打細算的王媽媽,近來買菜不僅不會算錢,而且開始不記得某些親人的名字。早上一起運動的老張,最近經常忘記約定的時間,出門忘了關門,上個月還因此被闖空門。隔壁的阿嬤近來常記不起錢包放在哪哩,還懷疑是家人偷走,搞得全家雞飛狗跳。年輕時當過里長的張伯伯,近來頻頻上演失蹤計,出門買東西後卻忘記怎麼回家,還常常勞動管區警員到處尋找…
 
其實這些情況都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
 
 什麼是失智症?
 
如果把人的大腦比做是一部精密的電腦,內在的思考與外在的行為,像是記憶、思緒與行動反應,都是它的重要功能。而失智症就像是電腦硬碟慢慢出現壞軌,當損害的區域逐漸擴大而無法修復時,患者就會逐漸產生各式各樣的症狀及與功能退化。
 
失智症其實不是某個特定疾病,而是由一群症狀相類似的疾病所組成,也就我們所說的「症候群」,有許多疾病都會造成失智症的表現,包含最為人所熟知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等等,以及治療後可能改善的問題,例如常壓性水腦、維他命B12缺乏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怎麼老是忘東忘西-我會不會有失智症?
 
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經驗,突然想不起來熟人的名字,東翻西找卻找不到想找的東西,忘記約會時間等,這些令人困擾情況,常常會讓人懷疑記憶力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一般而言,記不住人名及東西放錯位置,往往是失智症最常先被注意到的症狀,但是,這樣就代表罹患失智症嗎?
 
其實,失智症的症狀除了記憶力衰退外,還會影響至少一項大腦認知功能,像是語言表達、判斷力、注意力、計算能力與抽象思考…等,也可能伴隨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間最大的差別在於,失智症的功能減退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工作或生活能力;健康的老年人可能偶而會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或走到某處忘記要做什麼,但藉由努力回想通常還是可以想起來,但失智症的患者常常是忘得一乾二淨,像是明明已經吃過晚餐,但常會想不起來而一再要求,造成自己及家人相當大的困擾。
 
由於病因、病程進展、症狀嚴重度差異,失智症的診斷有時相當困難,需要專家臨床判斷。
 
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提高對失智症的警覺性呢?
 
有些失智症早期症狀,像是記憶衰退到影響工作、經常忘記事情且經由提醒也無法回想起、搞不清楚白天或晚上、找不到回家的路、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個性行為逐漸改變判若兩人及失去主動性…等等。台灣失智症協會也列舉了「失智症十大警訊」,當出現多個徵兆時,應儘早求助於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有些失智症是可以治癒的,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正確的做法,而不是退縮不肯面對。
 
 失智症很常見嗎?
 
        目前全世界失智症患者將近2千4百萬人,其中台灣約有14萬失智症患者,估計每7秒就會增加一個新案例。隨著人口老化,保守推估,20年後台灣失智症將高達30萬人,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將每年的9月21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呼籲各國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失智症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
 
 誰比較容易得到失智症?
 
隨年齡的增長,得到失智症的機會會逐年增加,每增加5歲,盛行率就大約增加將近一倍。其他像是有阿茲海默症的家族病史,過去腦部有受損,或是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特別是不好好控制的患者,這些人往後發生失智症的機會都會比一般人來的高。
 
 失智症有辦法治療嗎?
 
除了好好預防並控制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像是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等,儘早處理可治療的失智症病因之外,目前對於失智症的治療上仍以減緩病程進展及減輕症狀為主,對於認知功能有幫助的藥物有乙烯膽鹼酶抑制劑,例如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 (Exelon®)及利憶靈(Reminyl®)等,以及NMDA受體拮抗劑,例如憶必佳(Ebixa®)及威智(Witgen®)。
 
 
其他輔助性的藥物治療,像是抗鬱劑、情緒安定劑及抗精神藥物,都可視患者情況需要來改善其症狀。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調整生活環境、改變溝通方式、按摩、音樂、寵物治療等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的行為情緒症狀。
 
 失智症能預防嗎?
 
健康均衡的飲食,低鹽低脂低卡路里,多動腦是預防心智功能退化的不二法門,而規律運動,適度調適壓力,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戒煙並保持心情愉快,也是相當重要的。
 
 失智症會遺傳嗎?
 
大部份的失智患者都屬於偶發病例,只有約5-10%是遺傳性的,這些病患的發病時間多半較早,可在20多歲就發生症狀,且惡化速度較快。
 
 家中有失智患者該如何照顧呢?
 
        失智症的病程多會逐漸進展,期間陸續出現的症狀,像是徘徊、異常行為、意識混亂等等,都會帶給家庭及照顧者沉重的壓力及負擔。陪伴失智患者不僅需要專業能力,了解失智症相關的知識及照顧處理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以及持續的愛心與耐心,保持良好的互動方式。每個失智患者都是獨特的,照顧上需要根據他們的狀態來調整出最適合他們的照顧方法,維持他們生活的品質與尊嚴。
 
照顧者更需要知道如何利用社會資源,尋求醫療、經濟、心理及社會的支援,耐心、愛心固然很重要,但總有用完的時候,照顧者應該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好好照顧和愛護自己,定期安排喘息,參加家屬支持團體,隨時充電並做長遠的規畫,在照顧失智患者的同時也照顧自己,而非英雄式的獨撐大局,孤軍奮鬥。千萬記住,沒有健康的照顧者,就沒有好的照護品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喘息對照顧者而言是絕對必要的。
 
 結語
 
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老年族群相關的健康問題將會逐漸浮上檯面,其中失智症不僅造成患者的困擾,也造成家庭、照顧者及社會資源的衝擊,社會大眾都應對失智症有進一步的認識,協助儘早診斷與治療,給失智患者及家屬支持與鼓勵。在長期沉重的照顧壓力下,照顧者常會面臨身心的煎熬,若調適失當,常會變成「隱形的病人」。多尋求社會資源,幫助自己也幫助失智患者,陪伴他有尊嚴的走完這一程。
 
國內相關的協會,像是台灣失智症協會等,都能提供相關資源,例如失智症相關諮詢服務、失智症疾病知識、照護方法、社會照護資源及家屬病友團等。
 
「如果我變成不是原來的自己時,妳還願意留在我身邊嗎?」
「我當然願意啊,我們一起樂觀地去面對吧。」
 
如同電影「明日的記憶」中的一段對話,讓照護失智患者的過程也能成為你我心中美好的一段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