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健康問與答

 疝氣即是俗稱的”脫腸”或"垂腸"。這是一種因腹腔內部份的臟器(如小腸、網膜等)由正常的位置經由先天(如:腹股溝管, 小孩子睪丸要掉入陰囊的孔道) 或是後天(如開刀的傷口) 進入不正常的位置的疾病。

他是很常見的疾病, 但若是延誤就醫, 仍然有可能有生命危險!

若是懷疑有疝氣,勿延誤就醫,需及早治療,可以免除惡化危險。

治療方法, 可用傳統人工網膜或腹腔鏡人工網膜修補!!

詳情請見:疝氣修補手術

一般以無痛性的肛門出血最常見,特徵是鮮紅的血附著在大便外表,或擦拭時衛生紙沾血或血滴入馬桶。有時因為內痔太過腫大,延伸至肛門外,此時在肛門口可用手摸到。大多數只要靠自己肛門收縮或用手輕擠就能推回。如果是回不了肛門的內痔會更腫、更痛,此時非看醫師不可。

而外痔的症狀也差不多,如果演變成栓塞痔,可能會越來越腫、會越來越痛,甚至不能正常坐下,只能用側坐的方式。當這些情況發生時,還是要趕快尋找醫生治療。
 
詳情治療方法請見:大腸直腸科- 痔瘡

痔瘡是肛門或直腸末端的靜脈血管發生了擴大,曲張而突起。內痔由內痔靜脈形成。外痔則是由外痔靜脈形成,在肛門口可摸到。

起因通常是因為便秘,肛門擠迫、懷孕、肝病等因素可能增加靜脈血管壓力而導致靜脈鼓起。雖然說肛門出血不一定是痔瘡,痔瘡也不一定要出血,但若覺得肛門附近怪怪的,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以免延誤就醫時間。
 

在胰臟癌治療上,化學治療的幫助有限。因此「外科手術」仍是目前胰臟癌患者長期存活的最佳選擇。但可否施行手術切除,還是要看腫瘤的大小決定。

胰臟切除也是一項大手術,因此對年齡較高的病人而言,手術後併發症的機會同樣也較高。一般手術後較常見的併發症為出血與感染,通常醫師會給予抗生素,並觀察傷口的變化及是否有異常出血的情形。
 
而對於腫瘤過大,無法行外科手術切除卻又合併黃疸的病人,則可以考慮做膽管繞道手術、經皮穿肝膽管引流術、或膽管支架施放術來引流膽汁以減輕黃疸。
 
如果當腫瘤已侵犯到胰臟附近的血管或合併轉移時,此時仍然要考慮使用放射線治療。與大部份的癌症一樣,其最佳的處理方法是早期診斷已取得制敵先機,讓治療效果可以更好。

因為胰臟位置深藏在腹後腔,早期的胰臟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癌細胞如果持續的擴大則有可能會有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甚至會有拉肚子的現象發生。當癌細胞侵犯到膽管而導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這時病患會有皮膚發黃、眼角膜黃、尿液呈現深茶色或是皮膚會有發癢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有發燒或畏寒等症狀。

病人在平躺或伸直脊柱時,會有疼痛加劇的情形,因此病人在疼痛時常會將脊柱彎曲,整個身體會縮成捲曲狀才會感到舒服一些,胰臟癌的典型病徵有以下幾點:
 
1.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
2.明顯的體重減輕: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疲倦等。
3.黃疸的出現:多半已經是胰臟癌的晚期症狀,其可能原因是胰臟的腫瘤壓迫到總膽管,或者
   是腫瘤已轉移到肝臟所致。
 
在此要強調的是,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代表您得了胰臟癌,有時急、慢性胰臟炎也有可能會有上述部份症狀。所以當身體有任何的不舒服,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求該科的專科醫師找出病源,以免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盲腸炎雖然常見,但是由於起初發作的部位與一般腹痛類似,若是沒有特別注意,很容易混淆。

急性盲腸炎在一開始的時候有不定點的腹痛出現,但大多還是出現在肚臍附近或是上腹部,這種痛的感覺悶悶的,若是不加理會,幾個小時以後就會慢慢的移向右下腹,此時若是用手按壓右腹部,疼痛會更加嚴重。如果按壓右下腹部,並且快速的放開,能感覺到有反彈的痛楚,就有可能是盲腸炎。

大部分的乳房疼痛其實與乳癌沒有關係,只有約5%的乳癌會以乳房疼痛做為初發症狀,但是當乳癌惡化,壓迫到周圍組織時,就可能伴隨疼痛出現。

即使有摸得到乳房腫塊,也不一定是乳癌。因為乳癌初期很少會有疼痛的問題及其他較明顯的症狀產生,早期主要是靠乳房自我檢查及乳房X光攝影檢查才能得知。除非乳癌已長大到足以侵犯胸壁周圍的神經才會疼痛。
 
因此大多數偶發性的乳房疼痛是可以按部就班的就醫檢查,不須太過焦慮的,但也不能就這樣掉以輕心而不去檢查,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根據統計,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死亡率第4位,但事實上,乳癌其實並不可怕,是可以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很高。乳癌早期存活率很高,第1期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而第0期乳癌的存活率甚至接近百分之百。

每月月經過後一周內做一次乳房自我檢查。35歲以上婦女朋友每年應由醫師檢查(40歲應做第一次乳房攝影檢查),而45-69歲婦女(尤其是乳癌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國民健康局免費乳癌篩檢。
 
只要平時不要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食物、並且多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驗,乳癌就不容易找上妳。
 
建議女性每月定期在月經過後一周內做一次自我檢查;35歲以上每年接受專科醫師檢查;45歲以上的婦女,需要定期接受國民健康局免費乳癌篩檢。

肝癌的治療,大致分為手術與非手術治療,常見如下:

1.         腫瘤內酒精注射:
       酒精注射是利用絕對酒精造成腫瘤凝固性壞死。適用於小型肝癌的病人。
 
2.         經導管動脈栓塞治療:
在病人不適合或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而肝功能尚能勉強運作時,可以考慮經導管動脈栓塞治療。治療效果以小型肝癌較佳,其次為大型肝癌及瀰漫性肝癌。術後可能會有發燒、右上腹疼痛、食慾不振、噁心及嘔吐等症狀。
 
3.         化學治療利用抗癌藥物:
經靜脈或肝動脈注射,以達到治療的目的,不過由於肝癌細胞對化學治療藥物抗藥性較強,所以效果不盡理想。

 
4.         射頻燒灼術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這種治療方式的優點是傷口小,治療時間短,可以一次將腫瘤組織完全殺死,做完治療後若沒有發生併發症,當天即可出院,縮短住院天數。對於小於3公分的腫瘤效果最佳。
 
5.         外科手術切除:
是否能夠手術切除,主要是決定於肝癌的範圍、有無肝內或肝外轉移、是否有肝硬化現象及病人身體狀況來決定。目前而言,肝切除仍然是肝癌最好的治療方式,而且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
 
6.         活體肝臟移植:
由健康成年人捐贈一半肝臟,給法律規定的五等親屬或配偶。末期肝病兒童的話,是配合兒童的體重,將成人捐贈者的肝臟取出小部份,移植給兒童。
 
於肝病而言,預防絕對勝於治療。尤其B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特別應該提高警覺,不論有沒有症狀,都應定期追蹤血中胎兒蛋白濃度及做腹部超音波掃描,以期早期治療。萬一不幸罹患肝癌,切莫諱忌求醫,應和醫師密切配合,來尋求最佳治療方式。
 
 

肝癌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脹、全身虛弱及黃疸等。少數病人會因肝癌的自然破裂而導致大出血,甚至休克。肝癌病患也可能因癌細胞轉移到骨骼、肺或其他部位而產生如頭骨痛、神經壓迫、咳血等症狀。

但肝癌在早期通常沒有預兆,等到症狀出現時,通常腫瘤已經很大,治療效果不佳,因此如何能提早發現極為重要。早期發現肝癌最好的方法是腹部超音波檢查、肝功能檢查,及血清中甲種胎兒蛋白測定。
 
此外,肝硬化病人、慢性肝炎病人、B型肝炎或C型肝炎帶原者、家庭中有人罹患肝癌者都是屬於高危險群,建議每半年抽血一次檢查肝功能及甲型胎兒蛋白,每年至少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甲狀腺結節係指在甲狀腺內產生局部腫塊,大部份是單一腫塊。因為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改變、自身免疫力的下降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常見的甲狀腺結節包括增生性結節甲狀腺囊腫、腫瘤性結節、囊腫性結節和炎症結節四類。

多數甲狀腺結節形成後,病人沒有特別感覺,所以通常是在體檢過程中才被醫生告知。只有結節較大時,病人才容易發現怎麼皮膚下有個稍硬平滑的腫塊。大部分的甲狀腺結節都為良性病變,一部分患者的結節可以自行消退。但若是持續追蹤下,結節仍然持續增長,甚至轉為惡性腫瘤,那可能就要考慮用手術方式摘除了。

* 聲明:所有衛教資訊內容僅供參考使用,無法提供任何醫療行為和取代醫師當面診斷,
            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請您盡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