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賴育民 醫師
冬天寒流來時,老人家中風情形伴隨著低溫特報頻傳,醫院急診室裡常常擠滿病人與焦急的家屬,在冷冽的寒夜或清晨裡,醫護人員忙碌的身影穿梭著,搶救生命於一瞬間。
近年來,中風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如果只算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中風更排名第一,占老年人全部死亡原因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而。更多中風的病人雖然幸運的逃過一劫,但卻因為中風的後遺症而必須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不僅自己受苦,生活品質受到影響,也加重了親人照顧的負擔。
依據台大醫院曾文賓教授的研究:相較於世界各國,台灣地區的中風不管是發生率還是死亡率都高居世界第一,國人應當重視此一現象,其實只要瞭解中風,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加強保健,中風是可以預防的。
什麼是中風?
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營養的血管被阻斷,造成腦組織缺氧壞死而引起種種的神經症狀。依照發病機轉又可分為:
出血性腦中風,俗稱腦溢血。是腦內血管破裂導致,除了血管供應的腦組織壞死,有時血塊還會壓迫到正常的腦組織或引起腦壓升高,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出血性腦中風最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和腦血管瘤破裂。
缺血性腦中風,是腦血管阻塞造成,如果腦內的血管硬化所導致,就叫做腦梗塞;如果是心臟等其他器官的血塊流到腦部塞住血管就叫做腦栓塞,缺血性腦中風的常見原因是動脈硬化症、某些心律不整(如心房纖維顫動)和心臟瓣膜疾病等。
腦中風之前常有徵兆,例如突如其來的單側肢體虛弱或麻木,理解語言或文字運用有困難、劇烈頭痛、失去平衡、、眩暈或出現視力問題,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這些身體的警訊,一旦察覺異狀時,應當立刻跟家人求救,或自行就醫。
人的思考感情、所有的動作、感覺(包含視覺、感覺、聴覺)、平衡與協調、大小便控制等,都是由高度精密分工的腦神經系統來掌控的。所以隨著不同的腦部血管阻斷位置,中風可以非常多種不同的表現症狀,通常是突發性的:較常見的如一側肢體無力或麻痹、臉部歪斜、無法言語、意識障礙乃至於昏迷等。而其嚴重度可以從輕微的神經學症狀、短期間內會自行復原(稱為暫時性腦缺血);或是可以好轉但是留下後遺症;到大量腦組織壞死造成死亡或成為植物人。有的人會有多次的腦中風,累積多次的腦組織壞死而變成腦萎縮及癡呆。
中風要如何診斷及處置?
有經驗的醫師可以依據臨床的症狀來判斷是否為中風、發生的位置及嚴重度等,不過確定的診斷要依賴電腦斷層掃描(有些狀況可能會用到核磁共振造影)。中風的治療包括急性期的治療、復健並且控制高血壓等危險因子以防止再次中風(中風經常會反覆發生,對腦部造成累積傷害)。
有時我們擔心的身體症狀並不是中風,很少數輕微的中風也會自己變好。但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與幸福,只要有懷疑的症狀就一定要去看醫師,至於民間口耳相傳的放血等治療方法,目前尚無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有效,民眾切勿盲目相信偏方,延誤就醫時間,鑄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中風要如何預防?
中風的預防首在控制以及治療危險因子,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見的慢性疾病,只是多數國人對這類慢性疾病缺乏認知與控制。尤其是被稱為「沈默殺手」的高血壓,平常容易因為沒有症狀而被輕忽,一旦發生腦中風的併發症卻是又急又猛,讓人猝不及防,國人出血性腦中風的比率遠較歐美國家高,就是因為很多人高血壓沒有好好治療的緣故。
預防中風的保健之道,必須在飲食、運動以及其他生活習慣上多加注意:
飲食方面首要減少鈉的攝取。含有最多鈉的就是食鹽,所以各種用鹽醃漬的醬菜、罐頭食品、香腸臘肉以及鹹魚等要少用。味精也含有很多鈉,所以請家人在做菜時不要放太多味精。甜食和富含膽固醇的食品也要限制(以後的文章會更詳細介紹)。多吃新鮮的蔬果、多喝開水除了可以幫助排便(便秘會讓血壓突然升高),也讓我們的血液比較「清」而不容易中風。
運動方面,定期、循序漸進地有氧運動最好,每個星期至少三次,每次大概半小時,像快走、爬山、游泳、太極拳等都是很好的運動,但是要避免運動傷害,提醒民眾,有心、肺疾病的病人,事先請教醫師後再投入運動,重要的是「循序漸進」,因為突然的劇烈運動,有時會讓血壓突然升高,反而增加中風的危險。
最後一點,要常保愉快的心情,凡事看開一些。這不但是修養也是長壽之道,突然的暴怒或是過度的興奮會使血壓突然升高,造成中風或心肌梗塞,俗話說的好,氣壞自己的身體,一點好處也沒有。
提醒民眾,定期接受全民健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四十歲以上每三年一次,六十五歲以上每年一次,定期量血壓、血糖及血膽固醇,多一點預防,少一點擔心,讓您的健康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