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雲璿 醫師
阿卿嫂每天大清早就起床做家事,下田工作,數十年如一日。最近她發現,每次彎腰掃地,或是搬重物時,都會有尿液漏到褲子上,因此阿卿嫂漸漸不敢做出力的動作,也不敢大笑或咳嗽。阿卿嫂想說這應該是年紀大了的關係,而且為了這種事情就找醫師多歹勢,所以一直把問題放在心裡。可是後來漏尿的量越來越多,即使墊了衛生紙還是會滲濕褲子,讓阿卿嫂隨時都要擔心弄髒衣服而困擾不已。後來聽隔壁三姑跟六婆說,這就是尿失禁阿。阿卿嫂覺得很奇怪,尿失禁不是那種中風的老人才會有的問題嗎?這樣的狀況是可以治療的嗎?
尿失禁的定義就是不自主的尿液滲漏。雖然尿失禁不是一個直接致命的疾病,卻是許多婦女會遭遇到的問題。根據美國大型跨種族的統計,大約只有45%尿失禁的患者曾經尋求過醫療的協助,也就是仍有一半的患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治療與照顧。尿失禁不可一概以老化來解釋,而是要先找出是否由身體其他的問題所造成,對於尿失禁帶來其他身心靈甚至社交方面的影響,更是不能小看。
女性一般來說尿失禁的情形是男性的二到三倍,年紀大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會比年輕婦女更常見。生比較多胎的婦女也比較容易有應力型尿失禁。由於老化的關係,年紀較大的婦女若是一個晚上需要起來上廁所一到兩次還算是能容許的範圍,但是如果次數更多影響到睡眠,甚至合併急迫感及漏尿的狀況,就不是老化所能解釋的,一定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由於許多女性因為害羞所以不願意和醫護人員談論相關的症狀,所以我們建議您可以先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的情形,如果您有類似問題中提到的狀況,而且影響到生活,可以再進一步與信任的醫師討論您的問題。
在正常的狀況下若要把尿儲存在膀胱裡,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膀胱本身肌肉要放鬆,另一個是尿道出口的肌肉要能緊縮。在尿液到達一定的量後,尿道開口放鬆,經由膀胱肌肉的收縮,才能順利把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在膀胱本身肌肉或是尿道出口的地方出問題,就有可能造成尿失禁。因此根據出問題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尿失禁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大部分醫師會建議病人寫三到七天的排尿日記,內容包括攝取的水分量、排尿量、漏尿量,還有是否伴隨頻尿或急迫感等症狀。因為尿失禁類型的診斷上,臨床症狀占了很重要的角色,因此詳細的記錄,在後續的診斷及治療效果的追蹤都有幫助。
尿失禁的治療和分類有很大的關係。



尿失禁治療的效果取決於是否有針對造成的原因去做處理。如果治療效果不佳就要考慮是否有其他潛在的疾病。尤其是許多感染、腫瘤、藥物、含咖啡因的飲料、酒類、腦脊髓或腹部開刀的病史都有可能跟尿失禁有關,因此建議有可疑症狀的婦女尋找可以信任的醫師求診,醫師才能藉由病史的詢問、身體檢查,加上進一步的儀器檢查如尿路動力學的結果,才能對症下藥,得到正確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