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雲璿 醫師
50歲的老王,近來事業有成,常常需要早出晚歸,與客戶交際應酬,平時菸酒不離手,假日時也大多待在家裡看電視吃零食,年輕時精壯的體格都逐漸被啤酒肚所取代。今年趁著過年後到醫院做健康檢查,初步報告顯示,老王的血壓、血糖和血脂肪都已經稍為超過了正常值,醫師跟老王說,他得到的是”新陳代謝症候群”,老王心裡滿是疑惑,不知道新陳代謝症候群到底是甚麼?對他的健康會有甚麼影響?吃藥會好嗎?
新陳代謝症候群,以字面來看,就是身體新陳代謝運作不正常而引起的的一連串合併症。根據美國在2005年修正後的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計畫第三版,如果病人符合以下五項中的三項,就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一員了:
得到新陳代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體重過重,根據調查,在正常體重的人發生此症狀的機會只有5%,可是在超重甚至肥胖的病人身上,發生的機率可以高達82%。此外,停經後的婦女、抽菸者、攝取高糖類飲食、不運動的人,得到此症候群的機會也比正常人高。若是父母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人,也要小心體質上的遺傳。
正常人的身體在吃完東西,血糖上升後,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幫助血中糖類進入肝臟或肌肉組織進一步利用。而在肥胖病人的體內,會由脂肪組織釋放許多游離脂肪酸,除了阻礙胰島素作用,讓血糖居高不下外(又稱”胰島素阻抗”),也會導致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傷害血管內皮。而這些也使得有代謝症候群的病人,發生動脈粥狀硬化、中風、缺血性心臟病的機會大增。
根據美國及歐洲的大型研究發現,在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病人,在往後的五年內,演變成糖尿病的機會是正常人的9-34倍,而男生發生的機會又比女生來的高。在這其中,甚至有人最開始的血糖是正常的,最後仍得到糖尿病。此外,研究也發現,肥胖又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人,其發生心血管的機會是正常人的2倍。
若是之後發展成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的病人,晚年智能下降的程度會大於正常人,而更容易變成失智症。
由於體重過重及腰圍肥胖是發生新陳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元凶,所以預防的首要項就是減少體重及腰圍。


目前醫學還在針對降血糖藥對空腹血糖值過高的人預防糖尿病的功效做完善的研究。但是根據初步的報告,嚴格的生活控制,效果絕對好過服用藥物,所以空腹血糖值偏高的病人,最主要的還是生活習慣控制及固定追蹤,如果還是變成糖尿病的話,得要及早治療。
隨著經濟發展,營養過剩的情況在兒童或青少年身上越來越常見。目前16歲以上,可以適用成人的定義;因為兒童及青春期發展變化速度極快,所以對於兒童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但簡易的判斷,體重過重 (尤其腰圍過粗者) 的兒童在長大成人後得到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機會一定大於正常體重的小孩,因此,及早在兒童期介入飲食、運動及其他生活模式達到減低得病風險的做法,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機器,要正確的使用才能保持機器正常的運作。新陳代謝症候群是身體給我們的一個警訊,告訴我們身體已經在不正常的生活習慣下,功能快要出問題了。所以如果遇到了這個問題,不要到處找藥想要立刻藥到病除,而是應該好好思考,趁著嚴重的疾病還沒發生之前,要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還給自己一副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