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肝硬化的中醫藥治療

作者: 
陳柏全 主任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由病毒性B及C 型肝炎、酒精性肝炎、免疫性肝病、藥物毒副作用等疾患,所引起的慢性進行性、瀰漫性肝臟疾病,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較常見。臨床上早期可無症狀,後期可出現肝功能減退、脾腫大、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腹水、腹膜炎、肝昏迷、肝腎症候群等併發症。早先認為肝硬化是無法逆轉的,但研究顯示,肝硬化的肝內異常增生的結締組織仍可被降解和重吸收,即使是嚴重的肝硬化。

肝硬化屬於中醫辨證之“臌脹”範疇,屬於中醫“風、勞、臌、膈”四大頑證之一,以本虛標實,虛實交錯為特點,為臨床難醫之疾,治療十分棘手。西藥治療以護肝、對症治療為主;經由大量的實驗研究及臨床經驗證明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確有療效,不僅可以改善臨床症狀,而且可以獲得病理上肝纖維化的逆轉。近年來文獻報導具有抗肝纖維化功效的藥物,單味藥有丹參、桃仁、當歸、冬蟲夏草、黃耆、柴胡、薑黃、鬱金、三七以及漢防己甲素、桃仁提取物、葫蘆素B、齊墩果酸、甘草皂?、甘草次酸、蒼朮酮、苦參鹼等等;複方有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桂枝茯苓丸、補陽還五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等等;大陸中成藥有扶正化瘀方(上海中藥大學)、複方861(北京友誼醫院)、複方鱉甲軟肝片(北京302醫院) 、強肝膠囊(山西省中醫研究所)、肝纖寧顆粒(湖南中醫學院)、軟堅糖漿(湖北中醫學院)、軟肝顆粒(深圳市中醫院)等等。

臨床上,中醫認為肝硬化此病的特點為肝、脾、腎功能受損,導致氣、血、水代謝失常。本病早、中期為肝、脾、腎俱損,血瘀積聚,濕熱內蘊;晚期則致氣、血、水搏結,三焦失司,水泛傷絡,腹水叢生。肝硬化早期多以消化道症狀和脅肋隱痛,肝區脹悶不適為主症,中醫辨證屬於肝胃不和或肝鬱乘脾證,治療可選柴胡疏肝散為主方加減。若患者出現明顯脾腫大,則可加入醋炙鱉甲,臨床上,醋炙鱉甲被認為是軟肝縮脾消瘀之最佳藥物,如果病人平素體質仍佳,正氣虛損不甚嚴重,可酌情加大活血化瘀藥的比重,如土?蟲、紅花、澤蘭、三棱等藥物。晚期肝硬化病人多出現肝、脾、腎三臟俱損證,同時夾有氣滯、痰濁、血瘀及水蓄等病理產物,患者常出現腹水、黃疸、出血及低白蛋白血症,此時中醫辨證以脾虛為關鍵,治療以理脾化濕為主,一般以中滿分消丸為基本方加減。若患者血中白蛋白太低,此時以補益氣血為主,活血化瘀、滋陰柔肝為輔,可適當加入白朮、黨參、當歸、黃耆、枸杞、黃精、龜板、大棗等中藥來調整低白蛋白血症。

肝硬化患者在使用任何藥物前,要先諮詢專業醫師,勿聽信傳言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且應時時注意藥物的肝毒性和不良反應,即使是治療肝病的藥物。例如在中醫臨床上,五味子、桃仁、大黃常用來治療肝病,五味子的療效成份為醇的提取物,可降低GOT、GPT,但水煎煮無療效外,反而更不利於降GOT、GPT﹔桃仁含苯甲醛氰酸,長期大量使用反而會損傷肝功能;大黃有利膽退黃功效,臨床用於治療黃疸,研究證實大黃能導致膽紅素代謝障礙,中小劑量有一定的利膽退黃作用,大劑量或長時間應用,則反而使膽紅素升高。因為每人病情不同,體質有異,因此,有是證用是藥,才有利於病情的緩解,不然,服用不對體質的藥物,只是徒增肝臟負擔,加重病情而已。肝硬化患者的養生方面,應適度休息,不要太勞累;情緒調適,不要生氣(暴怒傷肝);飲食勿過於辛辣(不利於肝病屬濕熱或陰虛體質者);勿濫用補腎壯陽中藥(可能使肝癌發生率增高),定期至醫院追蹤檢查,如此,相信肝硬化患者的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