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筋膜痛是一個相當常見的問題,特色是疼痛的位置較為廣泛,但影像檢查、抽血、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卻可能完全正常。一般統計在女性發生率較高,致病原因目前並不十分確定,可能與長期姿勢不良、反覆肌肉的微小傷害、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分泌、痛覺神經過敏化有關。
疼痛門診通常附屬於麻醉科,因為麻醉科醫師原本就擅長使用各種強效止痛藥物,例如嗎啡,或是各種侵入性的神經阻斷,讓手術病人的神經暫時或永久性地無法傳遞疼痛訊號。
就麻醉的專業角度來看,麻醉的定義不只是為病人止痛更重要的是讓他不緊張。原則上全身麻醉的風險性是比較高的,而且麻醉一定要遵守禁食的規定,否則是很危險的。而專業麻醉大概要求有四個效果,分別是止痛、缺乏記憶性、缺乏張力性,和消除反射性。
禁食的目的在於讓胃部把所吃的東西全部消化、排空。以免在麻醉時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險。一般而言,成人的胃排空時間約八個小時,小孩約為六個小時,嬰兒則需四個小時左右。
頭痛的原因可謂千變萬化,診斷及治療也不容易,所以病患必須主動參與療程。近年來,經由對疼痛神經生理學及病理學的研究了解,加上新一代止痛藥物的不斷研發,現代醫學已有許多方法可以有效減輕頭痛,對日常生活作息的影響降至極低的程度。
肇因於腦脊髓液滲出的「自發性低腦壓頭痛」常被誤診,症狀是站著就劇烈頭痛,躺平就反而不痛了。
坐骨神經痛是坐骨神經受壓迫所造成,其症狀有疼痛、灼熱感等,會產生下背部到臀部,甚至到大腿、小腿,並延伸到腳趾的疼痛。當動作、姿勢改變、咳嗽都會使疼痛加劇,症狀也可能會轉變成麻木、針刺感或肌肉僵硬、肌肉不自主的抽動。
癌症所衍生的疼痛症狀隨侵犯的部位及範圍而有所不同,發生疼痛的主要原因很多,可能是腫瘤本身直接侵犯或壓迫神經組織而疼痛,也可能是發生在治療的過程而導致的副作用。
三叉神經痛被誤認為牙痛的例子時常會發生,這是因為我們口腔內的感覺是由三叉神經來傳導,所以常被誤認為牙痛。如何區別三叉神經痛與牙痛?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依照臉痛與否以及疼痛的持續性來判別,通常三叉神經痛會伴隨臉皮疼痛,且疼痛為陣發性;而牙痛不會伴隨臉皮疼痛,且疼痛較為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