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新聞參考資料︱2011/5/3
媽媽手不是只有媽媽得 反覆用力施力不當要小心
未婚的粉領上班族,手腕處疼痛不堪,一直尋求民俗療法治療,被「診斷」是「走筋」,整復、貼藥布,延宕一個多月,實在痛的受不了,尋求醫師診療,才發現是罹患俗稱「媽媽手」的肌腱炎。醫師提醒,不是只有抱小孩才會得到媽媽手,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都有可能罹患,工作時應注意姿勢,關節處不要反覆用力,以免發炎。
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林志明指出,人人都有四肢酸痛無力、到手腕處腫脹的經驗,這些多是常見的肌腱炎,發生在手指就是扳機指、疼痛在大姆指的就是媽媽手,而發生在手肘外側的就是網球肘、內側的則是高爾夫球肘,發生在肩膀會引起旋轉肌肌腱炎,還有雙腳關節也會罹患。
林醫師說,肌腱炎大都是因為肌肉或肌腱本身受傷,像是過度使用、不當拉扯、連續動作、持久姿勢、意外的撲傷、挫傷、扭傷等引起,而媽媽手則較常見於中年婦女或初為人母者,或隔代教養照顧孫子的阿嬤等,特別是準媽媽們因懷孕末期荷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罹患。
不過,林醫師強調,媽媽手並不是媽媽的專利,若男性照顧嬰兒或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也可能得到。
林醫師表示,主要的症狀是大拇指延伸至手腕處出現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一旦發生沾黏,更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會被卡住,甚至可摸到凸起的腫塊。診斷時很容易,只要將拇指用另外4指握住,腕部向手指方向彎曲會引起劇痛,就可以確診是媽媽手。
他指出,治療肌鍵炎,休息是最好的方法,或者可以使用護木等輔具,其他物理治療如超音波、熱療等。藥物治療以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等可有效改善症狀;手術治療只有在保守治療無效時採用。
至於媽媽手的預防,林醫師說,就是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持續太久,單手或雙手持抱嬰兒或重物時,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平均分攤重量,可避免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而引起發炎反應。而患者在工作結束後,應立即冰敷十到十五分鐘,可以消腫並減少發炎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