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健康問與答

 

¡泌尿系統包括左右兩個腎臟、兩條輸尿管、一個膀胱、一條尿道。腎臟的外型如黃豆般,大小如拳頭般大小,它位於人體後腹腔腎臟的主要功是過濾及清除血中廢物〈尿液與人體代謝毒素〉。而輸尿管則連接腎盂,負責運送廢物〈尿與毒素〉至膀胱儲存,膀胱可儲存約400至500cc左右的尿液,最後,人體感受膀胱的尿意感,而進行協調的排尿動作,尿液因此經尿道排出體外一般而言,一天正常的排尿次數不超過7次,當然這數字會因飲水的多寡而增減。

 

¡就化學理論來說,泌尿道結石是溶質〈結石結晶〉及溶劑〈尿液〉間的平衡被破壞,而造成溶質的沈積,簡單的說即是尿太濃了,尿中的物質沈澱下來形成結晶,經過長期沈澱與凝集,最終進一步形成結石,當然石頭的形成,也與人體的一些代謝異常、人體的泌尿道解剖異常、經常性泌尿道感染、與不當飲食都有關。

 

 

尿路結石的原因很複雜,大致由於尿中各種游離離子的濃度過高使結石易於結晶出來。通常與

 

¡地理位置(我國位於尿路結石高發生率地區)
¡季節(夏季因流汗多發生率高)
¡人種(黑人發生率低) ¡
性別(男:女=2~3:1)
¡年齡(30~50歲居多,小孩、老年人較少見)
¡飲食與營養、 
¡職業與生活型態(無適度運動、暴飲暴食、工作壓力大者較易得)
¡尿路感染
¡遺傳體質(有患病家族史者,其罹病率較其他人高)
¡代謝異常(如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
 
   等都有密切關係,需經詳細評估才能知其病因。而且,各種不同成分的結石都有其特定的異常因素存在。

 

¡結石會因出現在不同部位,而出現不一樣的症狀:當結石在腎臟時會出現腰痠的現象;一但掉入輸尿管,病患會出現腰部劇疼的症狀(即所謂的腎絞痛);有時也會合併噁心、噁吐。
¡隨著結石在輸尿管慢慢靠近輸尿管,除了疼痛不適之外,也會合併尿急、解尿燒灼感、解尿疼痛、甚至發生血尿。此外,合併有尿路感染的患者,也會有發燒或寒顫等症狀出現。

 

 

¡草酸鹽、磷酸鈣、草酸鈣與少量磷酸鈣之混合物,最為常見,佔尿路結石70%左右。
¡磷酸銨鎂與尿路感染有關,約佔15%。
¡尿酸、胱胺酸結石等有機化合物形成的結石,與代謝性疾病有關,約佔15%。

 

¡一般來說,病人常因腰背痛或血尿而到泌尿科求診。經醫師問診及理學檢查加上尿液分析。綜合以上症狀與是否有血尿。來區分病人是尿路感染或結石,如果臨床上高度懷疑是結石,則病患須進一步接受X光檢查〈KUB〉腎臟超音波或腎盂攝影檢查〈IVP〉。一方面定位石頭的位置、大小與結石鈣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查探出是否造腎水腫等傷害,其中腎盂攝影是利用顯影劑注射入人體靜脈,再經由腎臟排出,藉顯影劑於X光下現白色對比,進而顯示出結石的位置阻塞的程度,此項檢查可幫助醫師來判斷那一類的結石治療法,最適合這個病人。事實上,結石的治療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看診醫師訓練背景的不同,每個病人在某地區,都有其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在直徑小於0.5公分的結石,九成以上有機會自行排出,所以採用保守療法與追蹤觀察;一但症狀持續或惡化,則需要積極治療。
¡“腎結石”的一般治療原則:以結石大小決定,若結石非常小,不至於影響腎功能,只要每3個月定期追蹤即可;小於2.5公分的結石,可以選擇較低侵襲性的體外震波碎石術;若大於2.5公分的結石,則採用“經皮腎造廔截石術”效果較佳
 
¡輸尿管結石”的治療方針:小於0.5公分且沒有阻塞的結石,給予藥物治療;大於1公分的結石,以“經尿道輸尿管鏡碎石術”為首選;倘若結石太大或阻塞時間過長,合併有其他併發症者,則考慮利用經皮腎造廔截石術、傳統開刀或腹腔鏡手術治療。
¡“膀胱結石”的治療方針:一般可用內視鏡擊碎夾除:過大的膀胱結石,則有賴開刀方式取出。

 

¡最簡單有效的方式是飲用足夠的水,每天至少3c.c.的開水,可降低尿中溶質的濃度,可防止結晶生成,進而防止結石發生。由於每人的工作環境及身體狀況不同,如何判定自己是否飲用了足夠的水呢?最簡單的方式是,檢視自己的尿液顏色及清澈程度,無色及清澈尿液最好,如果偏黃則表示水分可能不夠;另外如果有泌尿道感染,也應給予足夠及適當的治療,並且預防再發。再者,病人於接受碎石治療後,應取結石標本,並送化驗以得知結石成分,進一步採取飲食控制,如此才能預防結石。對於一些時常復發的病患,可能就要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改變尿液的酸鹼度,以預防結石的復發。

隱睪症建議在一歲左右手術。因為在一歲之前,較高處的睪丸有時還會再掉下來至陰囊,故一歲以前不必急著手術。但一歲以後若不掉下來,則一定不會再掉落,應及早手術,否則睪丸會繼續萎縮,功能消退。

到了四歲都還沒動手術的話,睪丸功能就會全部喪失,不僅手術意義盡失,甚至於有癌病變的可能。除了手術治療外,另外也有使用打針注射荷爾蒙治療,但通常效果不良。

嬰兒出生後有一個或二個睪丸缺少的現象,稱為「隱睪症」,其中有的完全摸不到睪丸(睪丸還在腹腔內或根本睪丸未發育);有的睪丸可摸到,但位置不在陰囊內,而是在較高處,皆稱為「隱睪症」。

尿道下裂是指尿道開口不在龜頭頂端,而在陰莖中段或以下部位。輕微病例只看到龜頭好像有兩個開口,事實上龜頭頂端看起來正常開口處,是沒有尿液流出,下方那個開口,才是尿液流出處

引起尿道下裂的原因不明,目前認為胎兒在某一段時間睪丸激素分泌不均,致使陰莖發育不全造成的。尿道下裂的男孩在嬰兒期因為包尿布,父母不會去注意小孩的小便姿勢。但是到了一、二歲,開始訓練小便時,父母就會發現尿道下裂的男孩,只能像女孩一樣蹲著解尿,否則就會尿到褲子或兩腿之間。
 
手術時機最好是在六個月至一歲,因為性別確認期約在兩歲半以前,應該在此之前施行手術,如果發現家中小孩有這樣的症狀,請把握時間盡速就醫。

「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人的普遍現象,患者多半會有頻尿、排尿困難以及滴尿等症狀。可根據美國泌尿科學會攝護腺症狀評分標準的7項問題,依照過去一個月內的排尿症狀,自行檢測。

1.「排尿變細」經常是攝護腺肥大的第一個症狀。
一旦發生攝護腺肥大,造成下尿路阻塞,排出的尿柱就會變得軟弱無力,排尿的時間也隨之拉長。
 
2.排尿時是否會藕斷絲連,不能一氣呵成。
 
3.是否覺得小便解不乾淨?感覺有殘尿感,無法一次順利排淨的感覺。
 
4.小便時,是否腹部需要用力?如果有排尿困難時,就會不自覺小腹用力,已讓排尿更為順暢。
 
5.在解完小便不到2小時,又有想尿的感覺,膀胱老是覺得有尿意,似乎「存貨」總是無法出清。
 
6.當有尿意時會忍不住,嚴重時甚至會有尿失禁現象發生。
 
7.原則上,夜尿1至2次仍屬正常。
 
若是以上答案都符合,即為重度攝護腺肥大,若感覺一半一半,則可能為中度。不管怎樣,都應及早就醫診治,以免膀胱結石、腎臟併發症發生,最後甚至可能導致終生洗腎。

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多半會有頻尿、排尿困難以及滴尿等症狀,往往不敢多喝水,要到處找廁所,晚上還要頻頻起床,甚至有些患者還有來不及進廁所就尿出來了。

以往的處理方式,多半是用開刀處理,但近年來由於發展出最新的口服藥物,服用三個月就可見效,六至九個月則可縮小攝護腺25%的體積,約有九成的患者可以不用開刀。

關於包皮要不要割,醫學界沒有定論。包皮的好處包括可以保護龜頭,或者是用來做成新尿道,特別是用於尿道下裂的矯正術。雖然好處不少,但有些情況還是建議一定要割除包皮:

1.包莖,即包皮不能翻下,陰莖頭不能露出
2.包皮過緊,陰莖頭不能露出
3.包皮、陰莖頭反複發炎
 
如果沒有以上的情況,包皮其實可以割也可以不割。

「尿毒症」是腎臟功能完全喪失後,由於無法排泄體內所累積的廢物,以及缺乏正常腎臟所製造的物質,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且對全身器官均有影響,故其症狀繁多。

會發展到這種地步,大部分的病人其腎臟多已萎縮,等到尿毒症狀發作時,殘餘腎功能多已是每分鐘小於十毫升(正常人每分鐘一百二十毫升),也就是向主人抗議自己再也撐不下去了,因此這時候洗腎只是代替原本已無功能的腎臟工作而已,是一種代替性的療法,無法用吃藥來取代。

就是當腎臟功能衰竭時,體內代謝後的廢物,如尿素、尿酸等無法排出,滯留於體內,而引起各種症狀的病。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等到腎臟功能壞到某種程度時,就有可能產生倦怠無力、怕冷、胸痛、呼吸困難、貧血、體重下降、視力模糊等症狀。

腎臟醫學會也提出「六大危險族群」,也就是:糖尿病,高血壓,65歲以上,蛋白尿,腎臟病家族史,長期服用多種藥物者,如果你是高危險族群,請早期檢查腎功能,避免走到長期洗腎的地步。

根據國際尿失禁協會的定義是,不想尿尿,或沒去解尿時,卻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尿液不由自主漏出來,影響到個人的生活作息或造成衛生上的困擾。

所以,舉凡老年男性突然有尿意,卻在來不及走到廁所時就尿出來(即急迫性尿失禁),或女性大笑、臨時打個噴嚏,走路走快一點,提重物腹壓增加,就發現褲底濕了一大片(應力性尿失禁),以及睡覺時突然被尿濕床單嚇醒(尿床)等等,都屬於尿失禁的現象。

血尿是尿液中呈現過多紅血球即為血尿,並不一定要真的看見血。有些病人的血尿肉眼並無法看見,而是透過尿液檢查發現,其原因可能從最輕微的感染到嚴重癌症都有可能。

而血尿也是泌尿道癌症最常見的症狀,由於血尿不會有疼痛,只有解尿時看到都是血。若發現有血尿時,尤其是沒有感覺疼痛的又明顯可辨識的血尿,一定要特別小心,別掉以輕心,應尋求專業醫師做檢查。

* 聲明:所有衛教資訊內容僅供參考使用,無法提供任何醫療行為和取代醫師當面診斷,
            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請您盡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