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德耀臨床心理師
經常可看到這類個案,在未預期的恐慌發作時送到急診就醫,但經過相關檢查後,卻未發現異常的檢查結果。同時,由於恐慌發作會自然地逐漸緩解,就在檢查不出異常狀態,而身心也漸趨平靜的狀態下離開急診。於是,個案開始擔心起,自己是否有心臟病或不治之症,不然怎麼會有這麼恐怖的焦慮感,甚至因過度換氣而擔心是否即將死去或失去控制。有些個案就在不同科別要求安排不同檢查,但由於仍未發現異常,因而被轉診到身心醫學科接受評估與治療。
以下摘錄《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孔繁鐘編譯,民國八十八年),分別針對「恐慌發作」、「懼曠症」及「恐慌性疾患」予以說明:
◎恐慌發作(Panic Attack):恐慌發作的基本特質是在一段特定時期內有強烈害怕或不適,並伴有十三項身體或認知症狀中至少四項。此發作為突然開始並且迅速(通常在十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程度,常同時伴有危險迫近與即將死去感受及逃脫衝動。這十三項身體或認知症狀是:心悸、出汗、發抖或顫抖、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哽色感、胸痛或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或頭昏沉、失去現實感或失去自我感、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害怕即將死去、感官感覺異常、及冷顫或臉潮紅。
◎懼曠症(Agoraphobia):懼曠症的基本特質是個案焦慮自己處身於某些地方或情境,若發生恐慌發作或恐慌樣症狀之時,會逃脫困難(或令人困窘)或得不到救助。
◎恐慌性疾患(Panic Disorder):恐慌性疾患的基本特質是一再發生未預期型恐慌發作,之後至少一個月時期持續擔憂是否會有另一次恐慌發作,憂鬱恐慌發作當時的傷害或其後遺症,或出現與此發作相關聯的顯著行為改變。
經過身心科醫師的門診評估與治療後,個案亦得知原來這是「恐慌性疾患」,通常相關症狀可逐漸得到控制、緩解或痊癒。如果對於恐慌發作有太強烈的非理性災難化想法,亦可在醫師評估下,在門診藥物治療的基礎下,一併安排認知行為取向的心理治療,將有助於改善非理性的災難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