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及病徵
失智症是用來描述一種腦部漸進式功能退化症狀的名詞。當患者被醫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時,表示患者可能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記憶力衰退、智力喪失、思考障礙、社交及情緒功能障礙以及異常行為的出現。失智症有許多不同的原因造成,最常見的是退化性失智症,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約佔失智症的 60~70%,依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10~20%;混合性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合併血管性失智症),約10%;其他(如巴金森氏症、額顳葉失智症、庫賈氏症、愛滋病、良性腦瘤、常壓性水腦症、維他命B12 缺乏、甲狀腺功能過低、藥物副作用、憂鬱症等),約10~20%
1906 年德國阿茲海默醫師(Alois Alzheimer)為56 歲婦女奧格絲緹(Auguste D)解剖大腦,記錄了患者腦部的變化所發表的報告,並根據他的名字作為此疾病的命名。阿茲海默氏症是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病患之大腦萎縮,其神經細胞內出現許多神經纖維叢,且大腦皮層出現老年斑變化。此種退化是慢慢的、漸行性發生。由於腦部神經細胞專責思考、記憶、運算及行動,所以病人的心智功能逐步喪失,甚至最後連執行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都會失去。
認知功能檢查
阿茲海默症的認知功能檢查包括: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與知能篩檢測驗(CASI)外,「臨床失智評量表CDR」對於失智症患者在記憶、定向力、判斷與解決問題、社區事務、家居與嗜好與個人照料六個功能項目上,對於障礙的狀況分別做評估。患者可以依據臨床失智量表所得到CDR 分數,做為身心障礙輕度、中度、重度或極重度的分類依據。除了反映病程外,對患者有實質的權益,例如:可依據CDR 的分數向行政院勞委會提出外籍監護工的申請。
藥物治療
目前的藥物不能完全地根治阿滋海默症,改善患者知能的藥物主流是乙烯膽鹼脢抑制劑,對輕度及中度的患者約25%-50%可使病情穩定。對於中及重度患者可使用麬氨酸受體拮抗劑。約有一半的患者會有行為及精神問題,例如:到處亂跑、坐立不安、情緒不穩、失眠、妄想及幻覺等情形,如果環境的改變及行為上的調適仍無法改善症狀時,可考慮用鎮靜劑安眠藥或抗精神藥物來緩解症狀。所以當患者出現上述行為時,家人必須理解這是病情的一部分,必須以愛心、耐心、支持與體諒來照顧病患。近幾年來的醫藥進展,在阿茲海默症的治療上已邁進了一大步,未來治療的趨勢是多種藥物組合,根據其致病機轉尋求根治以及治療血管性的危險因子以預防阿茲海默症,為病人帶來希望。
結 論
臺灣已是高齡化社會,如何追求一個健康的老年生活,是每個人最渴求卻又最不容易達到的夢想。阿茲海默症正無聲無息的傷害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唯有早期診斷治療,才是延緩疾病發展的契機,也希望為人子女者多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