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五時機
洗手可以去除皮膚上因接觸病人或受污染的環境,而得到的暫時性菌落。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除可預防腹瀉、呼吸道傳染病及腸道寄生蟲等疾病之外,也可防止抗藥性細菌的傳播。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民眾,把握五項洗手時機,具體落實洗手於日常生活中。
五項洗手時機分別為
1 吃東西前
不論是否使用餐具,吃東西前都應洗手。生活環境中,存在許多看不見的細菌、病毒,雙手於不知不覺中會接觸、沾染,吃東西時雙手難免接觸到食物,容易將病菌帶入口中。
2 照顧小孩前
碰觸、逗弄、照顧嬰幼兒前,應先洗手。嬰幼童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因感染病菌而生病,且常見於家中大人或大孩童(無症狀),由外帶回家的病菌傳染。因此大人或大孩童返家後應更衣洗手,嬰幼童照顧者於摟抱、親吻或餵食嬰幼兒前,應先洗手。
3 看病前後
進入醫院前,應先洗手;看病結束離開醫院前,也應該要洗手。無論是病患或陪同家屬,進入醫院前應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入醫院,保護醫院內其他抵抗力弱的病患。在醫院的就診環境中(桌椅、門把等),容易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病菌,故看病後、離開醫院前也要洗手,洗掉手上看不見的病菌,保護自己,也避免把病菌帶回家中。
4 上廁所後
不論是大號還是小號,如廁後都應該要洗手。如廁過程中,雙手難免會接觸到尿液或糞便,甚至在翻馬桶蓋、開關門、沖水等動作時也可能沾染到病菌,因此上廁所後應洗手。
-
擤鼻涕後
雙手有接觸到口鼻分泌物時,就應該洗手。平時應避免用手碰觸口鼻,以避免吃進病菌,特別是出現呼吸道症狀時(如:流鼻涕),鼻腔分泌物含有大量病菌,即使用手帕、衛生紙等擤鼻涕,雙手仍可能沾染分泌物或病菌,一定要洗手,避免病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