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肝硬化就是肝臟質地變硬。 肝臟因某些原因細胞大量壞死,其空缺處被結締組織取代, 而造成肝細胞的纖維化、彈性降低,解剖上可於肝臟表面觀察到硬化的突起物。
症狀
早期肝硬化多半沒有症狀, 一般而言,肝硬化如果出現症狀,通常表示肝臟的硬化已經到一定的程度,造成肝功能的受損。肝臟的功能主要是製造膽汁、代謝藥物及合成蛋白質;膽汁製造及代謝有問題會發生黃疸, 解毒功能受到影響,就會造成肝昏迷;蛋白質合成功能不好則會發生白蛋白過低而造成水腫,或凝血因子缺乏而造成凝血功能異常。除此之外, 肝硬化太厲害會發生門脈壓力升高,進而造成脾臟腫大,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及腹水等併發症。另外也有一些病人是以肝癌作為表現症狀。不管是以那種併發症, 在晚期治療肝硬化都是相當棘手,因此如何在肝硬化的早期好好控制及追蹤,是相當重要的。
病因
在台灣肝硬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慢性肝炎(B型及C型肝炎),另外酗酒 (酒精性肝炎)、亂服用藥物(藥物性肝炎)也是國人肝硬化常見原因,其它造成肝硬化的原因包括有:自體免疫性肝炎、原發或次發膽道性肝硬化、肝臟之代謝疾病(如: 鐵質沉積症或威爾森氏病) 、心臟衰竭、血管阻塞性疾病…等。只要有可能造成肝臟細胞壞死,長期下來就會造成硬化, 一但肝硬化形成, 臨床上的表現也都差不多。
檢查與診斷
最重要的是針對高風險的人進行追蹤,包括慢性肝炎B型及C型肝炎、酗酒、亂服用藥物及其它肝炎患者,每3-6個月定期進行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如果臨床上仍需進一步確認,肝臟切片也是可考慮的檢查。
治療
肝硬化常見的併發症有下列幾種:1. 食道或胃靜脈曲張出血 2. 肝腦病變(肝昏迷) 3.腹水 4.自發性腹膜炎5. 肝癌
1. 食道或胃靜脈曲張出血
食道或胃靜脈瘤曲張,是因為肝硬化之後, 血流阻力增加,肝門靜脈壓力上升,回流的血流往胃或食道旁的靜脈,使血管產生曲張。嚴重時,會破裂而導致大量出血。約有50%的肝硬化病人會併發食道或胃靜脈曲張,其中有20~30%的病人在診斷後的第一年內會產生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而約有1/3的肝硬化病人是死於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由此可知食道或胃靜脈曲張是一個相當危急的。
一旦發現肝硬化的病人有吐血或解黑便的情形時,便要高度懷疑是不是有食道或胃靜脈曲張出血。利用內視鏡檢查變可加以診斷,一旦看到有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可以經內視鏡做靜脈瘤結紮,或硬化治療。胃靜脈曲張出血則要注射硬化藥物加以止血。有時上述方法都無法達到止血效果,便需要外科手術治療。治療過而處於穩定狀態的食道靜脈曲張可以用藥物控制合併靜脈瘤結紮,降低再出血的機率。
2. 肝腦病變(肝昏迷):
肝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罹患肝硬化以後,肝臟功能可能會逐漸喪失,對於體內的毒素無法再有效的代謝解毒,毒素堆積可能導致病人中樞神經系統的錯亂,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肝腦病變,或俗稱肝昏迷。肝昏迷有四個階段,剛開始時,病人所呈現的不是昏迷,反而是異常的興奮,日夜顛倒,人格表現異常, 之後才會變得嗜睡、意識不清,最後進入重度昏迷,甚至死亡。治療上,首先要找出肝腦病變的前驅因子(包括: 便祕、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飲食、服用鎮定劑或安眠藥、利尿劑過量、代謝問題、感染等), 並加以排除, 另外會給病人瀉藥(Lactulose),及低蛋白飲食。
3.腹水
腹水的產生乃因肝門靜脈壓力上升以及血中白蛋白濃度太低等因素,造成鹽份及水份過度貯積在體內,囤積在腹腔內就形成腹水,臨床上可見到病人抱怨腹脹及體重增加, 治療腹水的方法通常是(1)臥床休息(2) 限制鹽份的攝取: 飲食限鹽
4.自發性腹膜炎
若併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臨床上可見到腹痛,發燒,全身倦怠,甚至肝昏迷,休克等現象。要診斷自發性腹膜炎,只要抽取腹水來做細胞檢查及細菌培養,便可以確定, 治療的方式則是給予抗生素。
衛教資訊
雖然肝硬化沒有特效藥,但是好好保養,定期監測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 可以控制肝硬化的惡化速度。切記不亂服用藥物、不飲酒、保持每天排便、生活規律不熬夜,肝硬化的病人仍然可以有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