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hepatitis B

B型肝炎

作者: 
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

定義

定義: 

肝病是臺灣的國病;根據衛生署統計,臺灣每年約有 6000 人死於肝硬化;約有 6000 人死於肝癌。在台灣,大約有15%的成年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在這些B型肝炎帶原者中,有些人比較幸運,終其一生,都沒有發炎,沒有產生肝硬化,沒有產生肝癌。但有些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反覆的肝臟發炎,終至肝硬化 並產生肝癌,而且是正值壯年時期,家庭頓失依靠,並衍生社會問題。

 

當肝臟因各種不同原因,如病毒、藥物、毒素、酒精的破壞,造成肝細胞損傷、變性、發炎,以致無法發揮肝臟的正常功能,就是一般常說的「肝炎」。

 

根據其發病的原因,肝炎大致可分為(l) 病毒性肝炎 (2) 酒精性肝炎 (3) 藥物性肝炎 (4) 代謝性肝炎 及 (5) 自體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最為常見,主要分為ABCDE五種。其中因BC型肝炎會演變成慢性肝炎,甚至會成為肝硬化及肝癌,而成為最具危險性,如同定時炸彈的隱形殺手。因此B型及C型肝炎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特別注意及預防與治療的重點。

 

B型肝炎是國人肝病的最大禍首,台灣每年約有七千人死於肝癌,其中約有六至七成是B型肝炎引起的。

根據衛生署歷年的統計,在全國十大死亡原因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年年榜上有名,其中絕大多數是因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其中又以B型肝炎為主要因素。

台灣地區B型肝炎罹患率為世界第一,帶原率為15─20%,亦即有三百萬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自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國家對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疫苗,因此,新生一代的「新台灣人」B型肝炎帶原者已經大為降低,其帶原率約為1%左右。這意味著以後因B型肝炎產生肝硬化及肝癌之機會亦大大的降低。

 

 

 

症狀

症狀: 

百分之七十的肝炎沒有症狀;一般身體的發炎,都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症狀,提醒我們注意身體的病變,但是肝臟本身沒有神經,所以就算肝炎發作,也不容易出現疼痛的感覺﹔加上肝臟細胞有再生的能力,所以被破壞的肝臟細胞可以很快被新生的細胞遞補。事實上,只要有四分之一的正常肝臟,就可以維持一般身體的生理運作,不會出現異狀,所以百分之六、七十的肝炎是不會有症狀的。但是當感染急性B型肝炎,或是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時,可能就會有以下的症狀出現,但是這些症狀並非只有肝炎發作時才會出現,其他的疾病也可能會有相同的症狀,所以必須要多加留意。

( 1 ) 疲倦:

一般說來,只有嚴重的肝炎發作才會感到疲倦﹔疲倦的程度跟肝臟發炎指數(GOTGPT)的數值並沒有一定的相關。

( 2 ) 上腹部不適或腹脹

通常在急性肝炎發作厲害的時候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 3 ) 食慾不振

急性肝炎發作或慢性肝炎急性發作時,才會發生食慾不振的症狀,甚至可能出現噁心、嘔吐的情形。

( 4 ) 黃疸

體內的紅血球代謝後,會在肝臟轉為水溶性的直接膽紅素排出體外,所以當肝臟發炎、受損厲害時,膽紅素無法代謝、排出,就會積存在血液中造成黃疸,這時皮膚、眼白會看起來黃黃的;當過多的膽紅素隨尿液排出時,尿液的顏色變深,就出現所謂的「茶色尿」。

病因

病因: 

B型肝炎如何傳染?

( 1 ) 垂直傳染-- B肝帶原者孕婦在生產過程中傳染給新生兒。(以前感染之主要之途徑)

( 2 ) 水平傳染--

a.       B肝帶原者的唾液、血液、精液、乳汁、淚水等分泌物傳染。

b.      輸血時輸入B肝帶原者的血液。

c.       B肝帶原者共用已被病毒污染的針具、醫療器材或其他器具如拔牙、針炙、刮鬍子、紋身、穿耳洞等而感染B型肝炎。

檢查與診斷

檢查與診斷: 

肝炎多半沒有症狀,症狀的輕重也不能藉以判斷病情嚴不嚴重,那麼究竟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得了B型肝炎呢?最重要的還是要藉助一些醫學的檢查,其中最主要的是抽血檢查。

B型肝炎病毒標記

( 1 ) 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 Ab

  à 解讀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者表示你是B型肝炎帶原者,必須定期追蹤治療。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 Ab)陽性者表示曾感染過或曾施打過疫苗,目前具有保護作用。

( 2 ) B型肝炎核心抗體(Anti-HBc Ab

à 解讀:曾經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目前可能是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他的HBsAg呈陽性反應),或者是已經痊癒(anti-HBs Ab為陽性的話)。只接受過疫苗注射者,不會產生B型肝炎核心抗體。

( 3 ) B型肝炎e抗原(HBeAg--B型肝炎e抗體(Anti-HBe Ab

à 解讀B型肝炎e抗原(HBeAg)陽性者其B型肝炎病毒活性較強,體內病毒活性非常活耀,血液中有很多的B型肝炎病毒存在,而人體的免疫系統若無法有效抑制病毒活性或將病毒消滅這些病毒會不斷在體內進行複製。這樣容易對肝臟造成傷害、發炎,導致病情不穩定,肝功能(即GPT)會高低起伏,有時正常,有時不正常,這樣肝臟反覆發炎的結果,長久下來很容易形成肝硬化或肝癌的產生,因此可以說e抗原陽性時間越久,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機率愈高。反之,B型肝炎e抗體(Anti-HBe Ab)呈陽性,通常表示病毒的活性已經減低,人體內B型肝炎病毒的濃度也比較低。通常此時肝發炎的情況較不明顯,同時傳染性也比較低,不過並不表示病毒消失,B型肝炎病毒還是存在肝細胞中,這些病毒長期下來仍會對肝臟有潛在的傷害。

( 4 ) B型肝炎病毒量 (HBV DNA)

  à 解讀: 直接檢測B型肝炎患者體內之病毒量。目前研究認為B型肝炎病毒量 (HBV DNA)越高者,長期而言產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機率愈高

 

B型肝炎病理變化

à 解讀: B型肝炎的病人若接受肝切片檢查,醫生會告知你下列訊息: 肝臟發炎、肝臟局部壞死及纖維化的情形。依其嚴重度來計分。

 

治療

治療: 

B型肝炎目前有藥物可以治療,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B型肝炎帶原者都需要做治療,大多數B型肝炎帶原者都是不活動型帶原者,不活動型帶原者是不需要治療的,只要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及胎兒蛋白,並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就可以了。至於B型肝炎患者該不該治療?要如何治療?每一個病例不同,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應由肝膽專科醫師就個案來決定。

對於慢性B型肝炎的病人,若醫師判斷需要治療。目前治療藥物有兩大類,計5種藥。一大類為核苷酸製劑,包括 干安能 (Lamivudine),干適能 (Adefovir),貝樂克 ( Entecavir )及喜必福(Telbivudine) 。 這些藥均是利用其可抑制B肝病毒複製,降低併發急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機率。在考慮使用那一種藥時,需考慮其抗病毒能力及抗藥性的產生。核苷酸製劑中有一項新藥:泰諾福韋 (Tenofovir)預計在明 (2011) 年應可在台灣上是使用。另一類為長效型干擾素,主要是增加身體免疫功能來清除病毒,缺點為副作用大及費用昂貴。目前這些藥物均有健保給付,若你有相關問題,切勿自行買藥服用,應與你的肝膽專科醫師討論。目前治療的共識均為有發炎時 ( GOT/GPT 指數不正常時)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 

B型肝炎的預防

( 1 ) 避免垂直傳染

國內自民國七十三年起,政府即推行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若母親為B肝帶原者,且e抗原呈陽性反應,則新生兒除了要施打B肝疫苗之外,還需要在出生二十四小時內注射B型肝炎免疫求蛋白。研究指出,國內兒童的B型肝炎帶原率已經下降至1%以下,確實可以有效降低B型肝炎的帶原比率。

( 2 ) 施打疫苗

如果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而且血液中也沒有表面抗體及核心抗體者,可以接受B肝疫苗注射,以產生保護力,避免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 3 ) 避免血液、體液的接觸

施打B肝疫苗後約有百分之五至十五的人不會產生抗體,所以對疫苗沒有反應的人,應該由日常生活中預防。

值得注意的是,B型肝炎並非經由飲食傳染,是經由血液、體液的接觸而感染的,所以應避免不必要的打針、刺青、穿耳洞等行為,如果無法避免,也要注意器械的消毒,或使用拋棄式的器械。同時不要與人共用牙刷、刮鬍刀。另外,性行為也可能感染B型肝炎,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應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例如使用保險套,以避免B肝的侵襲。

訂閱文章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