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BD stone

總膽管結石

作者: 
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

定義

定義: 

 膽道系統結石以膽囊結石最多,其次是總膽管結石,再其次是肝內膽管結石。

症狀

症狀: 

 總膽管是膽汁流至小腸的通道,若被結石阻斷,將會造成疼痛、阻塞性黃疸、急性膽管炎、敗血症、膽石性胰臟炎。

病因

病因: 

(1)     原發性膽管結石:即只發生在膽管內。

(2)   續發性膽管結石,從膽囊結石滑出至膽管內。

檢查與診斷

檢查與診斷: 

1.超音波:可發現膽管擴張或發現結石,但這和操作技術及經驗有關,同時會受肥胖和腸道氣體所影響,而降低準確度。

2.膽胰鏡(或稱「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術」(ERCP)):這是膽道結石常做的一種檢查。它就像做胃鏡一樣,將內視鏡置入十二指腸中段,由內視鏡伸入小管進入膽管,打入顯影劑再照 X光顯現出膽道結構和異常。此檢查患者較不舒服、且會有些併發症,因此目前膽胰鏡主要功用是以治療為主,很少只是用來單純診斷。

3.電腦斷層掃描(CT) : 可發現膽道擴張、或發現結石;但電腦斷層掃描有較大的放射線劑量、且對稍小的結石敏感度不高。

4.經皮穿肝膽道攝影(PTC):這種檢查方法是使用細針直接由皮膚將顯影劑打入肝管及總膽管內,將膽道系統顯現出來。檢查時通常也會順便放入一條引流管,將膽汁引流出來,以處理膽管阻塞造成的黃疸及發炎。

5.磁振造影膽道攝影(MRCP):是利用磁振造影的方法顯現出膽道系統的影像,診斷效果和膽胰鏡類似,但沒有吞內視鏡的痛苦、侵入性及併發症。但無法做取石的處置。

治療

治療: 

 非外科療法效果良好,有超過90%以上的成功率,且有較少的併發症及死亡率,主要有三種:

(1)   T型管取石:是先以外科的方法將T型管置放到總膽管,通常在作膽囊切除術時置放,然後再從T型管取石。此種方法的缺點是需等T型管管徑成熟,約需46個星期,常見的併發症為膽管的傷害及出血。

(2)   經皮穿肝導管取石:此法是先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攝影指引下,經皮穿肝置放一導管至肝內膽管,過3-4天後,再換較粗的導管,然後再用如T型管取石的方法去取石。

(3)   經內視鏡取石:此法是利用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的方法,再使用取石網或氣球將結石清除。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 

(1)   長期誤餐、忌暴飲暴食

(2)   低糖、低脂、低膽固醇

(3)   多吃蔬菜、水果

(4)   避免食用一些可能會造成脹氣的食物,如乾豆類、洋蔥、甘藷、蘿蔔等

(5)   保持理想的體重 

訂閱文章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