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又名「缺血性心臟病」,英文是「Coronary artery disease」,簡稱「CAD」。
心臟每天不間斷地跳動,將血液打到全身各個器官,提供主要動力進行血液循環。然而心臟本身亦需要有氧氣及營養,以維持動力,其有賴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內的血液持續地供應。如果冠狀動脈阻塞,心臟就會出問題。冠狀動脈阻塞的原因為動脈粥狀硬化,乃脂肪積聚使血管壁變厚,失去彈性而硬化的結果。
其最為人知的徵狀是胸口悶痛,尤其在運動或較勞動時候,如爬樓梯、爬山、較粗重的工作等等,通常持續幾分鐘至十分鐘不等,休息可以幫助緩和病徵。可能單獨只有胸痛,有時悶痛或麻麻的感覺,也會輻射有左臂或左邊頸部。此外,呼吸困難,甚至昏迷都有可能發生。在鑑別診斷上,另外最常見的胸痛原因,還有逆流性食道炎等,所以,如果覺得胸口痛時,應到醫生處求診,以便及早找出原因和適當的醫治方法。
針對病患是否罹患CAD,臨床醫師常以臨床的CAD症狀因子,評估診斷病患是否有罹患CAD的風險,其危險因子有:抽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家族成員有冠心病患者等等。但若要準確的評估病患是否罹患CAD,應需以有系統的方式予以診斷評判。因此,當病患自覺胸口悶痛不適至門診就醫時,會先安排病患接受初步的心電圖或心肌酵素的檢查。
如果心肌酵素升高、心電圖符合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的判讀,就要進一步作心導管,看是否有冠狀動脈阻塞,如有阻塞,可能同時需進行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的置放,把狹窄或阻塞的血管打通。如果患者的冠狀動脈多段狹窄,超過心導管可治療的程度,可能需要作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就要由心臟外科開胸、接血管了。如果病者的血管阻塞情況不嚴重,則無須接受任何手術,可利用藥物治療,藥物的功能是減少心臟耗氧量,令心跳減慢,降低血壓或擴張冠狀動脈,令狹窄血擴張。不過,沒有一種藥物可以令已收窄的血管完全回復正常狀態。
如果心肌酵素和心電圖無法診斷,且有高度懷疑時,會進一步的安排24小時心電圖或運動心電圖的檢測,若有些病患無法接受運動心電圖的進階檢測、或仍不確定時,則會進而接受非侵入性核子醫學的心肌灌注掃瞄(英文是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以下簡稱MPI),當病患需更進一步的確認檢查或接受手術治療時,則會執行侵入性的心導管檢查。
除了上述的檢查之外,目前又有新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可針對冠狀動脈狹窄或鈣化進行評估。CAD的檢查當中,心電圖與心肌酵素的偵測率約為50~60%;24小時心電圖約為60~70%;運動心電圖約有70~75%的偵測率;心導管的偵測率達95~100%是準確率最高的檢查,也就是所謂的黃金標準;然而,侵入性且有風險的檢測,在這70%到100%之間的間隔, 一般以MPI的80~90%偵測率為折衷選擇,彌補這30%間的差距。MPI的檢測結果,可配合CAD症狀因子輔佐臨床醫師判斷CAD及治療的決策。
過去,冠狀動脈疾病以老年人為主,但近年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與飲食上攝取脂肪過多、及缺少運動有關,所以,為了更健康,不管是年輕人或老人,都要有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