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共老
口述‧曹汶龍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整理‧黃小娟
失智症有可能預防嗎?
A:多年來與失智症患者、家屬密切互動的經驗,其中百分之六十的失智症為「阿茲海默型」,發生原因與基因、遺傳有關,透過飲食、運動的預防效果相當有限。
若為「血管型失智症」,則可透過控制三高,減少抽菸、喝酒等危險因子來預防;至於少部分可逆轉的失智症,例如缺乏維生素B12、甲狀腺功能不足等因素引起,只要檢查出病因,即可治療、恢復。
提醒吃全素者,要特別留意維生素B12的補充,飲食均衡,避免引發失智症狀。
當失智症找上自己, 該如何與它共處?
A:早期使用藥物治療,其實不是為了抑制失智,而是為了讓失智者有機會訓練自己其他的技能來輔助。
最為普遍的阿茲海默型失智症難以預防,且無法「治癒」,患者平均會用十年時間走完病程,有人出現記憶力問題,說話、動作不斷重覆,有人從語言開始,詞句的表達出問題。隨著時間過去,功能一年年退化,一點點地喪失,即使改善飲食、加強運動,也難以修補。
因此,與其執著於「恢復失去的功能」,不如著眼於「仍保持的功能」,努力保持這些功能的活躍,例如可以正常走路,就多出門走走,不要因為表達能力不好、記憶不好,就關在家中。能演奏樂器、種田、唱歌,都可以繼續,甚至比生病前要更努力維持。
若是生活起居已不能獨立生活,需要旁人照顧時,要向子女、家人坦言功能喪失的情況,請人協助,並和子女共同激發自己尚保持的功能,做不到的則請子女或身邊親人協助。
提醒失智症病友,不要和以前比較,也不要和別人比較,只需和現在的自己比較。若是自己只會唱兩首歌,那就多唱幾次,保持唱歌的能力。
自己找出自己的功能,也可以請身邊的親朋好友幫忙注意提醒,這一點是相處時間不多的專家難以協助的。即使已經臥床,仍有部分功能未喪失,儘量用正向的方式來面對。
如何為自己老年身心狀況預作準備?
A:部分失智症患者,會出現懷疑別人偷自己東西,或是亂罵人等狀況,這可能是未失智前有太多「放不下」。若是想讓自己萬一失智後仍保持優雅,建議從年輕時就學習慢慢放下,保持一顆平和的心,這樣即使失智後,仍能每天笑瞇瞇。
忙碌一生,在五、六十歲退休前,找到幾位可以「共老」的朋友,彼此維持「一碗湯的距離」,即一碗剛煮好的湯從家裏端過去,還不會變涼的距離,大約十分鐘車程可達。
這些朋友彼此經驗相同、生活條件相當,有問題可以相互照應,隨時可以相聚、聊天、相約運動,卻又能保有彼此的隱私空間。
每週一次相約共食,可以輪流到各家做菜,或是相約外食。藉由吃飯,讓大家聚在一起,增加語言、味道、情感的交流。一起吃飯這件事,比吃什麼更重要!
即使日後開始出現失智的症狀,也能有這群朋友彼此了解、包容,甚至比沒有同住的子女更加了解,這才是最好的預防與準備。
原文網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