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

醫療新知

失智症分三類 病徵不盡相同

由 Q222720605 在 五, 10/12/2012 - 11:16 發表

發佈時間: 
Fri, 10/12/2012
作者: 
作者張靜慧、黃惠如

失智症並非單一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疾病的統稱,可分為三大類:

一、漸進型中樞神經退化(退化性失智)

1. 阿玆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最常見, 約佔所有失智症的五○∼七五%,所以常俗稱阿茲海默症為失智症。美國前總統雷根、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都是患者。主要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及其他大腦功能至少有一項 (定向感、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能力等)減退,且明顯影響生活、工作。

二十世紀初,德國醫師阿茲海默發現這類病人的大腦組織的神經細胞及神經突觸數目明顯比一般人少,且神經元間產生斑塊 (不正常的蛋白質異常沉積,如類澱粉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慢慢損壞腦細胞,到了疾病晚期,腦細胞被嚴重破壞,呈現萎縮、空洞的狀態。

研究者也發現阿玆海默症病人,腦細胞之間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不足,減少約六○ ∼七○%,腦細胞逐漸萎縮。

2. 路易氏體失智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第二常見的失智症,在腦部一些區域可找到異常的路易氏體沉積。

少見但可治療的失智症——橋本氏腦病變

由 Q222720605 在 五, 10/12/2012 - 11:12 發表

發佈時間: 
Fri, 10/12/2012
作者: 
聯合報/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50歲的陳女士(化名)半年前記性開始變差,工作常出錯而被老闆責罵。漸漸地情緒不穩,易哭泣,常與家人起爭執,家人都覺得她是得了憂鬱症,但服用抗憂鬱藥物後,病情不見改善。因變得不會使用電腦,不得不從職場上退下來,最近還在住家附近迷路,此時家人驚覺陳女士可能得了失智症。

陳女士並沒有失智症的家族史。其認知功能測驗顯示有失智症,因而進一步接受各種檢驗以找出造成失智症的疾病。各項血液檢查、腦波和腦部磁振造影掃描都正常,但血中的兩種甲狀腺抗體,即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酉每(aTPO)和抗甲狀腺球蛋白(aTG)抗體的濃度都非常高,因此診斷為橋本氏腦病變(Hashimoto encephalopathy)。陳女士接受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後,失智症狀顯著進步,持續在門診追蹤。

橋本氏腦病變非常少見,估計約一百萬人有兩位。第一個病例於1966年被發現,患者出現神經症狀且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因此稱為橋本氏腦病變,但後來的病人大都沒有橋本氏甲狀腺炎,且甲狀腺功能也大都正常,只是出現高濃度的甲狀腺抗體。

銀杏不能防止老年失智症

由 Q222720605 在 四, 10/04/2012 - 12:02 發表

發佈時間: 
Thu, 10/04/2012
作者: 
作者: Salynn Boyles

有篇第二大型的研究顯示,銀杏補充劑無法防止老年失智症。  
這篇研究針對近3千位在法國有記憶問題的老人,其中一些人有服用銀杏;追蹤超過5年後,兩組大約有相同數量的人罹患阿茲海默氏症。  
銀杏是廣泛用於增強記憶的藥物,阿茲海默氏症的研究人員Lon Schneider博士認為不應該如此。之前有篇近1萬人的研究,追蹤美國人平均6年,結果發現,沒有證據顯示銀杏可以防止阿茲海默氏症或延緩心理問題。如果要將銀杏研發作為藥物,製藥公司應該在很久以前就放棄它了。  
這篇針對70歲以上老年人所做的研究,參與者向醫師抱怨有記憶方面的問題。其中一半的人每日服用2次銀杏萃取物;另一半服用外觀相同的安慰劑。5年後,有4%銀杏組和5%對照組的老人被診斷患有阿茲海默氏症。  
法國Casselardit醫院的Bruno Vellas呼籲,需要做更多研究,以確認長期服用銀杏是否會影響與年齡相關記憶力衰退。預計到2050年,阿茲海默氏症的患病率會達4倍,疾病的預防性治療方法需要得到迫切的關注。  
但Schneider博士表示,最好能在其他方面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真的沒有別的方法可能延緩老年失智症發生,他可以理解為什麼大家要堅持服用銀杏。其實,經常運動、少吃脂肪、治療高血壓、高膽固醇和其他心臟病風險因素等,全都可以防止與年齡有關的記憶力衰退。
 

全球3600萬人罹失智症 1/4患者隱瞞病情

由 Q222720605 在 四, 10/04/2012 - 11:59 發表

發佈時間: 
Thu, 10/04/2012
作者: 
自由時報/記者楊久瑩

台灣社會急速邁向老齡化,老人失智症的問題日益嚴重,醫界和病患家屬同聲呼籲社會大眾和媒體,不要再以痴呆、瘋子,老番顛等話語,傷害病患及家屬。

相關醫療支出 高達六○四○億美元

根據最新的二○一二年全球失智症調查報告,全球已有三千六百萬人被診斷為失智患者,相關醫療支出就高達六○四○億美元,相當全球總國民生產毛額(GDP)的一%;且失智患者正急速增加中,推估二○三○年將可能達到六六○○萬人。

污名化是患者接受醫療的最大阻礙

這位失智症報告的調查對象為全球二一五○位失智患者、家屬與照顧者,結果發現,「污名化」是失智患者及家屬獲得妥當醫療照護的最大阻礙。四分之一的失智患者表示,擔心社交有障礙,或不想成為別人負擔,因而隱瞞病情。

調查也發現,四成失智患者被排除於日常生活,成了隱形人;近六成患者經確診後,親人會避免接觸或失去聯絡;三分之二的失智患者與照顧者覺得,社會對失智症瞭解不足。

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三十位失智患者家屬也發現,七成家屬覺得民眾不太願意談論失智症,有三分之一家屬曾有被歧視或排斥經驗,包括搭公車被司機罵、房東不租屋給失智患者家庭等。

失智症早期發現治療可有效延緩退化

由 Q222720605 在 四, 10/04/2012 - 11:54 發表

發佈時間: 
Thu, 10/04/2012
作者: 
健康醫療網 /鄭人豪 報導
失智症只要早期發現,透過藥物或非藥物的方式治療,就能有效延緩退化;切膚之愛基金會執行長詹麗珠表示,家裡有失智症的病患,多少會衍生出照顧、經濟等問題,但其實家屬應實際去了解相關的疾病知識,且透過關懷照顧,一定能有效控制病情持續惡化。
 
全世界每4秒鐘就增加1名失智症患者,以彰化縣而言,推估失智症人口就高達九千多人;家裡有失智症病患的林孟紜表示,父母初期罹患失智症時,並無發現異狀,導致家裡一團亂,且父母常抱怨聽到怪聲音,甚至向外人編造自己拐光家裡的錢等現象,直到父親住院的關係,透過相關疾病課程,才漸漸了解如何照護失智症的長輩。
 
為能讓民眾了解失智症的相關知識,彰化基督教醫院和切膚之愛基金會舉辦國際失智症月宣導活動,透過布袋戲、拼圖遊戲等方式,可望幫助更多民眾了解、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且也提供簡單篩檢,希望能早期發現罹患失智症的病患,協助治療。

失智症可預防 !? 營養補充搭配適時運動 !

由 Q222720605 在 四, 10/04/2012 - 11:40 發表

發佈時間: 
Thu, 10/04/2012
作者: 
中央社

現今台灣失智人口成長速度驚人,甚至超越全球,但專家建議提早開始保養大腦將可以減緩失智症人口成長的速度以及幫助失智症患者減輕健忘情形。

和同樣老年人口眾多的亞洲國家-日本相比,日本十年來預估增加一倍多,而台灣增幅卻達2.2倍,遠超過世界各國平均每廿年失智人口才會增加一倍的數值。目前台灣以平均每七名青壯年照顧一名老人,但五十年後將減少為平均每一.二個青壯年就必須照顧一名老人,失智症的預防與照顧不得輕忽。

失智症主要來自大腦神經細胞長期受到「自由基」攻擊的病態退化,以及大量缺乏神經傳導物質有關。研究已證實,只要補充適當的腦部營養素,或是含有生物類黃酮成分的神經滋養物質,透過正確的方式誘導腦部幹細胞分化成為正常的神經細胞,失智症是可以避免的。

專家研究大腦保健的三大重點 :
1.運動 : 運動是預防失智症狀的好方法,除了健全大腦體質,還能保護頭部的記憶中樞,如太極拳就是能增進腦功能的運動。
2. 良好的社交關係: 運動也促進社交關係,良好的社交關係也有助於減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3.補充神經滋養物質: 含有生物類黃酮成分的神經滋養物質PPLsR,幫助維持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濃度,可使情緒穩定。

失智 遺忘的時光更需要愛

由 Q222720605 在 五, 08/31/2012 - 15:31 發表

發佈時間: 
Fri, 08/31/2012
作者: 
巫瑩慧/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

●國際失智症大會於3月初在倫敦舉行,本屆主題是「Science Fact Fiction」。以「Fiction」作為主題之一,首先是澄清與事實不符的說法,不少人對失智症存有:老了就會這樣、癡呆、精神有問題、失去社會功能等負面印象。因為不了解,以致周遭的人對患者和其照顧者產生疏離、排擠、甚至貶低他們的人格與尊嚴。

其次,以專欄、專題報導、小說、連續劇、電影和紀錄片等自傳性或故事性描述,透過多元媒體,讓普羅大眾,更生活化掌握失智症的真實面貌。

★紀錄片主角 現身說法

這次大會中,不論是論文海報或口頭報告,許多文章聚焦於如何藉由媒體、患者、家屬和各國失智症協會的力量,增進眾人的正確認識。

例如,挪威前漁業部長Olsen在51歲時被診斷為早發性失智症,他親自擔任紀錄片「My BELOVED(我的愛)」的主角,在長達一年的拍攝中,藉著快樂、幸福、挫折、悲傷等情感交織,勇敢站出來,告訴大家,即使失智,身心功能逐漸退化,還是可以在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中,努力生活。

另外,母親也是患者的一位荷蘭律師,拍攝了26分鐘短片「Alzheimer’s Experience(阿茲海默經驗)」。藉著動畫,反映失智症患者的生活歷程和一般正常人體驗的真實世界,其間的落差。

地中海飲食 減緩失智症

由 Q222720605 在 五, 08/31/2012 - 15:25 發表

發佈時間: 
Fri, 08/31/2012
作者: 
劉惠敏、羅建怡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要減少或延緩失智症發生,飲食及運動是不可或缺的保養之方。

「地中海飲食」是目前公認最具保護作用的飲食方式,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說,地中海飲食主張多攝取蔬菜、水果、未精製穀類,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烹調、調拌沙拉,以及適量的魚、葡萄酒,少量的紅肉、家禽肉。

綠色蔬菜 效果最好

根據一項紐約居民追蹤研究,嚴謹採用地中海飲食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少了4成;從1993到2002年間追蹤研究也顯示,以攝取蔬菜量多寡把研究對象分為四組,吃蔬菜最多的前四分之一,跟吃最少蔬菜的後四分之一相比,每年知能退化速度減緩達4成,其中以含維生素E的綠色蔬菜效果最好。

肥胖者 增加失智風險

研究也證實,地中海飲食可降低膽固醇、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的風險,也是維持身材窈窕的好選擇。

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提醒,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在中年時期肥胖者(BMI≧ 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25~30)升高2倍。王培寧也說,中年膽固醇過高者,也大大增加老年失智風險。

陪伴互動 可延緩失智惡化

由 Q222720605 在 五, 08/31/2012 - 15:20 發表

發佈時間: 
Fri, 08/31/2012
作者: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

國內失智症患者約19萬人,不少人以為失智等於痴呆,其實,輕、中度患者仍有很好的行動力。醫師說,反覆問問題,常找不到東西等,恐是失智症早期徵兆,及早介入可延緩病程。

86歲的前牧師張迺忠,6年前到紐西蘭女兒家玩,他在園遊會表演銅板魔術,卻突然大喊銅板跑進耳朵,整個頭腫脹,堅持家人帶他就醫,檢查卻沒有發現異物。有一次張迺忠忘記錢放哪兒,懷疑是打掃的阿嫂偷錢,家人才發現他有輕度失智症。

「剛說過的話,2秒鐘就忘記。」張奶奶這些年一直保護老伴,因為她無微不至的照顧,張爺爺疾病進程較慢,至今仍還自由行動,包餃子、做蔥油餅也沒問題。

張爺爺昨天參加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的「瑞智大廚─記憶中的餃餃者」包餃子PK賽,挑戰電影「賽德克巴萊」飾演莫那魯道的牧師林慶台,結果張爺爺身手矯健、技高一籌,還贏得創意獎。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輕度失智症僅記憶力、判斷力有障礙,但四肢功能健全,家屬若能多陪伴,讓患者常參與活動,可延緩疾病惡化。

非早發型失智基因難測

由 Q222720605 在 五, 08/31/2012 - 15:14 發表

發佈時間: 
Fri, 08/31/2012
作者: 
台灣新生報

基因檢測無法準確預測遲發型阿茲海默症風險。美國西奈山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主任瑪莉賽諾表示,基因檢測無法讓所有人明確知道罹患阿氏症的機率,因為多數阿茲海默症屬偶發或遲發型,並非家族型或早發型,很多患者找不出目前所知的基因變異。

 

瑪莉賽諾提醒,基因檢測對家族型或早發型阿茲氏症預測較有價值,但這類病患並非阿茲海默症病患中的多數。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即使罹患失智症,也不一定會有同樣程度的記憶缺損。研究也已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即使腦部退化程度類似,較不孤立的老人,記憶力喪失的程度較輕。

 

人際連結網絡扮演一種「神經保護機制」;故即使病理上顯示有類似的腦部退化現象,不同老人的記憶力仍可能有差異;未與社會人際網絡脫節者,即使患阿茲海默症,很可能在記憶力與生活品質上勝過那些病況類似卻較孤立的老人。

 

很多老年人在世時腦部已經有各種退化跡象,過世後的病理解剖也顯示腦部有澱粉樣蛋白斑塊堆積,看似典型的阿茲海默症,然而他們生前卻僅有偶發與輕微的記憶退化,無嚴重發病跡象,這很可能是由於他們經常動腦,經常進行益智之類的遊戲,未與社會脫節,人際關係良好,身體自我調適的結果。

訂閱文章